张大宁教授治疗肾性血尿的思路与方法
发布时间:2022-03-15
肾性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是排除尿路感染、结 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红细胞从肾小球随尿液排出体外的疾病。肾性血尿属中医学尿血、溺血、溲血等范畴。多数患者病程迁延,目前西医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而中医治疗肾性血尿有着不可替代的临床优势。
1 病因病机
中医的精有多种含义,从液态精华物质的角度出发,血属于广义之精范畴。“夫精者,身之本也,宜藏而不宜泄”,精微物质失于封藏,随尿液排出体外,即可形成血尿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肾亏虚,则精微无以封藏固摄。加之湿、热、瘀等病理因素夹杂,使肾性血尿缠绵难愈。
1.1 脾肾亏虚为本 肾主藏精,如《素问·六节脏象论》 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元衰疲,肾气不固则精微失于封藏; 脾主升清,脾之用全在于脾气主升,脾
气健旺,升举有序,则精微正常输布运行,脾虚运化无力,则脾不升清,失于固摄,精微随气下陷,则发为尿血。
1.2 湿热瘀血为标 肾性血尿病机以虚为主,但病程中往往夹杂湿、热、瘀。湿热下注,损伤肾络,血不循经则尿血。另外,肾性血尿病程迁延,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脉络,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血尿。
2 治疗思路与方法
张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病机以虚为本。“虚”主要是脾肾之气亏虚。肾气亏虚,封藏失职,脾气亏虚,失于固摄,精微不固,故治以“补气升提”为大法。临床重用黄芪补益脾肾; 巧用升麻升举清阳; 以白术、芡实健脾益气,固肾益精。肾性血尿病程迁延,久病致瘀,久病入络,因虚致瘀。故止血同时勿忘祛瘀,瘀血去则新血生,离经之血方能循其常道,临床以丹参、川芎、三七活血祛瘀,“止血不留瘀”。兼有湿热者,以仙鹤草、茜草、苎麻根、白茅根合用凉血止血; 车前子、土茯苓、荠菜花利湿化浊; 女贞子、墨旱莲滋阴清热止血。
3 特色用药
张教授治疗肾性血尿重用黄芪。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和托毒生肌的功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黄芪被认为是补脾肺之气之药,如《本草汇言》曰“黄 芪,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然其还有补肾之功效,至唐代《药性论》黄芪“补虚”乃为“内补”,“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提出了黄芪的补肾功效。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黄芪有“益胃气,柔脾胃,去肌热,补肾脏元气”之效,明确指出黄芪可以“补肾脏元气”。之后《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升陷汤,其中黄芪的应用皆有“补真气、补元气、补肾气”的概念。近年,以黄芪为主的方剂已被广泛运用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张教授临床喜用大剂量黄芪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如肾性血尿、肾性蛋白尿等,用量可达60~120 g,临床疗效颇佳。在大剂量使用黄芪同时,配合使用小剂量温性活血药川芎。川芎《本经》性辛温,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其性升散,性善疏通,活血行气祛瘀,为“血中之气药”。 慢性肾脏疾病多“气虚血瘀”、“日久血瘀”。川芎性温,“血得温则行”,使瘀血得化,气血均行,实为临床常用的药物。张教授治疗肾性血尿善用升麻。升麻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本草汇言》曰: “升麻……此升解之药……下陷可举,内伏可托,诸毒可拔。”现代中医认为,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之功。金元时期李东垣正式提出“升提、升阳”的概念。《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方中用升麻、柴胡相配,引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上行,助人参、黄芪升提清阳,以升清降浊,共达益气升阳举陷之功,《东垣试效方》之普济消毒饮,取升麻举散升提且解毒之功,与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等清热药配伍,引诸药入阳明经。升麻专入脾胃之经,善引脾胃清阳之气上升,并引诸药入阳明之经。在血尿治疗中,取升麻升举清阳之功,其与黄芪、白术、芡实等补益药配伍,引药上行,增强其补气作用,补气升提相得益彰,清阳升则精微得固,血尿消失。临床中在补益脾肾、祛瘀止血的基础上加用升麻,使肾炎血尿症状及指标得到改善,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