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气囊扩张术结合中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
发布时间:2021-11-25
本文作者:黄穗平、余绍源、罗云坚、陈锦锋,发表于《新中医》1997年第12期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神经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下段食管括约肌(LES)松弛障碍,导致食管功能性梗阻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体重减轻。近来我们在内镜下行气囊扩张术结合中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一、内镜下气囊扩张术简便、安全、经济、效显
食管狭窄有动力性狭窄与非动力性狭窄之分。贲门失弛缓症属于动力性狭窄,宜选用气囊或水囊扩张法。气囊扩张法又有多种导入途径,如经导丝导入,或经内镜活检孔道导入或套在内镜镜身前部导入。我们体会以经内镜活检孔道导入的方法最好。因为经导丝导入既要应用内镜又要在X线透视下进行,扩张术完成后又要重新插镜观察术后情况,手续繁多,增加病人痛苦;套在内镜镜身前部法导入,在操作中内镜要翻转观察,操作不熟练者不易定位。我们用进口聚乙烯气囊,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型号规格。这种气囊可直接经大孔道的内镜活检孔插入,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直视观察,一次插镜即可完成,病人痛苦少。经治疗病人均能即时解除吞咽困难等症状,且无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此法与手术治疗比较,扩张法可在门诊完成,花费低。与服西药比较,服西药需坚持饭前用药,疗效暂时,停药后易复发,并有头痛、便秘等副作用。
二、结合中药治疗可巩固疗效,防治并发症
贲门失弛缓症以吞咽不顺或饮食不下为主症,属于中医:“噎膈”的范畴。早期以噎证为多,后期则发展为膈证。病多因忧思伤脾,脾失布津,凝聚成痰;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郁滞,气与痰结,痰气交阻于食道。本病病位在食道,病机为痰气交阻,胃气失降。治疗以行气化痰降逆顺膈为主。我们以自拟畅膈汤为主方治疗。组成:法半夏、厚朴、枳壳、瓜蒌皮、郁金各15 g,白芍30 g,石菖蒲10 g,木香(后下)9 g。若为痰气交阻,郁而化热,舌红、苔黄腻者,加黄连、竹茹,或加大黄。经中药药理实验证明,行气降气药能促进胃排空,促进胃动力作用,这可防止扩张后的胃-食管反流,以免反流物刺激裂伤的粘膜引起炎症及感染。清热药中的大黄还有凉血止血作用,防止扩张后食物磨擦伤口所致的出血。
三、病案举例
例1:李某,女,63岁,退休工人。以吞咽困难、胸骨
后疼痛反复2年,加重5天为主症而入院。既往在外院做钡餐及胃镜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住院期间行胃镜检查未发现食管新生物或炎症改变,但食管下端扩张,钡餐X线检查示钡剂通过贲门缓慢,食道下端扩张,粘膜表面光滑,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予以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治疗。操作过程为:在咽部表面麻醉后插入胃镜,经活检孔导入TTS气囊至贲门口,用球囊扩张压力注射器(QID-1)连续扩张3次,压力分别为30、40、60PIS,每次维持1分钟,之间休息3分钟。术后镜下观察食管、贲门无明显出血,拔出气囊,见少许血丝粘附。嘱术后禁食2小时,2天内半流饮食。据病人舌红、苔微黄,脉滑,辨证为痰气交阻化热,并给予口服中药汤剂,以清热化痰行气畅膈为法。处方:法半夏、厚朴、枳壳、郁金、瓜蒌皮、竹茹各15 g,黄连、石菖蒲、木香各10 g,白芍20 g,甘草6 g。经上述治疗,病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解除,能进食饭菜等普通食物,好转出院。嘱定期复查必要时再次扩张。
例2:陈某,男,55岁,个体医生。以吞咽不顺3个月就诊。患者近3个月来经常吞咽不顺,进食困难,不能吃饭,先后在多间医院就医,经钡餐、胃镜等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疗效不佳。来我科就诊时即行胃镜检查,未发现食道新生物及炎症,予以内镜下气囊扩张术,操作方法如例1,但3次扩张的压力均为60PIS。术中过程顺利。并根据病人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辨证为痰热交阻,行清热化痰通腑法。处方:竹茹、法半夏、枳实、厚朴、郁金、瓜蒌皮、虎杖、威灵仙各15 g,黄连、大黄、木香、石菖蒲、布渣叶各10 g。经治疗后吞咽不顺症状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