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药治疗
发布时间:2021-11-25
本文作者:黄穗平,发表于《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 年第12卷 第3期
急性胰腺炎依据其急性上腹部疼痛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学的“胃心痛”、“腹痛”、“结胸”、“胰瘅”等病症范畴。
一、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一般认为本病病位在肝、胆、脾、胃。常见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 饮食不节:暴食暴饮,特别是饱进甘肥膏粱之餐,损伤脾胃,积滞于中,化湿生热,邪热湿食互结,导致阳明腑实;热湿相结,形成实热结胸;出现腹痛,重则可蕴蒸肝胆,身目悉黄。
(二)饮酒:酒精性辛热走窜,《本草纲目》谓:“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津,生痰动火”。
(三) 蚘虫内扰:蚘虫窜入肝胆之道,肝气胆液蕴结,胰腑中焦之气液不得宣泄,故气机失畅,清津变浊,流通者滞,顺行者逆。
(四) 六淫之邪:感受外邪,日久内传,中焦气机紊乱,胰腑功能失调。
(五) 七情:情志不遂,恼怒发作,可伤肝脾,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克胃,升降失常浊液上犯。
以上诸因可致肝郁气滞、湿热蕴结、腑气升降失常而出现腹痛、呕吐,甚则发热,黄疸;部分病人可演变成气血暴脱,或热深厥深,或血热结块,或热迫胃络等重证危及生命。
二、中医药治疗
(一) 辨证论治
本病辨治,主要分清病期、病因及虚实。本病早期多为气滞,正盛邪轻;中期湿、热、瘀兼夹,正盛邪实;晚期瘀热或痰热之邪内陷,又耗阴伤阳,正虚邪实,证多虚实夹杂。少数可见脾虚寒凝证。本病一般以里、实、热证多见,虚、寒证少见。治疗总以理气通滞,清里攻下为主,兼以调理脏腑功能为原则。气郁者理气通滞,湿热者清热燥湿,实热者清里攻下,瘀热者清热活血,虫扰者攻下驱虫。对于虚实夹杂证,当根据虚实偏重,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1、肝郁气滞
证候特点:上腹胀痛,痛及两胁,时发时止,恶心,呕吐苦黄水,口苦,嗳气,大便秘结,或低热,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剂:小柴胡汤
常用药物:柴胡、白芍、郁金、木香、延胡疏肝理气止痛,枳实、厚朴、苏梗行气,半夏降逆止呕,甘草和中。
基本处方:柴胡10 g,枳实15 g,延胡索15 g,郁金15 g,白芍15 g,厚朴15 g,半夏10 g,木香(后下)10 g;水煎服,日 1剂。
加减法:大便不通者用大黄10 g通里攻下;腹胀满者加大腹皮15 g以行气消胀;呕吐者加姜竹茹10 g、代赭石15 g以降逆止呕;食积者加莱菔子15 g、焦山楂15 g、神曲20 g。
2、肝胆湿热
证候特点:脘腹胀痛痞瞒,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纳呆呕恶,口干而粘,肢体沉重,或发黄疸,大便不爽或干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肝利胆,通腑泻下
代表方剂: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
常用药物:茵陈蒿、栀子、黄芩、黄连、柴胡、木香、延胡索疏肝理气止痛,大黄、枳实清热攻下,木通利湿。
基本处方:茵陈蒿20 g,黄连10 g,龙胆草10 g,枳实15 g,木通10 g,延胡索15 g,大黄(后下)10 g,柴胡12 g,木香(后下)10 g,山栀子10 g,黄芩15 g;水煎服,日 1 剂。
加减法:食积者加焦三仙各12 g、莱菔子10 g消食导滞;便秘重者加芒硝12 g泄热通腑;血瘀者加失笑散活血止痛;热重者加蒲公英20 g、败酱草20 g、地丁15 g清热解毒。
3、脾胃实热
证候特点:腹胀痞满,疼痛剧烈,发热;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不通,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攻下,行气开结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合大柴胡汤
常用药物:虎杖、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大黄、枳实、芒硝导滞攻下,柴胡、白芍疏肝缓急止痛,木香、厚朴理气,延胡索活血止痛。
基本处方:柴胡10 g,黄芩15 g,延胡索15 g,大黄(后下)15 g,黄连10 g,枳实15 g,厚朴15 g,芒硝(分冲)10 g,白芍15 g;水煎服,日 1 剂。
加减法:呕吐者加竹茹15 g、代赭石20 g降逆止呕;发热重者加蒲公英20 g、地丁15 g、金银花15 g、败酱草30 g清热解毒;腹中有结块者加红藤15 g、穿山甲15 g或三棱10 g、莪术10 g祛瘀散结。
4、瘀热互结
证候特点:腹部刺痛拒按,痛有定处,或有包块,或皮肤青紫有瘀斑,发热夜甚,口干不渴,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弦数或涩。
治法:清热祛瘀通腑
代表方剂:桃仁红花煎合大承气汤
常用药物: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大黄、厚朴、芒硝清热通腑,黄芩、清气血之热。
基本处方:丹皮15 g,赤芍15 g,黄芩15 g,大黄10 g,当归10 g,川芎10 g,延胡索15 g,厚朴15 g,芒硝10 g,桃仁10 g,红花6 g,丹参15 g;水煎服,日 1 剂。
加减法:腹部有包块者加穿山甲15 g、皂角刺12 g或三棱15 g、莪术15 g祛瘀散结;热重者加银花15 g、蒲公英15 g、连翘15 g清热解毒。
5、蛔虫上扰
证候特点:持续性上腹部疼痛,伴阵发性钻顶样疼痛,痛时汗出肢冷,伴呕吐、低热,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寒温兼施,安蛔驱虫
代表方剂:柴胡驱蛔汤
常用药物:槟榔、乌梅、使君子、苦楝根皮安蛔祛虫,大黄、芒硝通腑,柴胡、木香理气止痛,黄芩、黄连清上焦之热,细辛去下焦之寒。
基本处方:柴胡10 g,黄芩15 g,木香(后下)10 g,槟榔10g,乌梅20 g,黄连10 g,大黄10 g,使君子15 g,苦楝根皮15 g,芒硝(分冲)10 g,细辛3 g;水煎服,日 1 剂。
加减法:痛甚者加延胡索15 g、白芍15 g活血止痛;呕吐重者加法半夏15 g、苏梗10 g、竹茹15 g理气降逆止呕。
( 二)
变证治疗在辨证论治过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可出现如下变证,必须及时发现并给予相应处理。
1. 腑闭血瘀
证候特点:脘腹疼痛如锥如割,呕吐剧烈,高热不退,或兼黄疸,腹水,小便如茶,大便秘结,舌质绛或紫,苔黄燥或灰黑,脉弦数而微涩。
治法:清热通腑、活血导滞
代表方剂:大陷胸汤合失笑散
常用药物:大黄、甘遂、芒硝、枳实、厚朴清热导滞泻下,茵陈、黄芩、山栀清热燥湿,五灵脂、蒲黄、赤茯苓、红花、川牛膝、赤芍活血凉血。
基本处方:生大黄(后下)12 g、芒硝(冲服)15 g、甘遂3 g,茵陈30 g,赤芍30 g,五灵脂12 g,生蒲黄12 g,赤茯苓15 g,红花9 g,山栀10 g,黄芩15 g,厚朴12 g,枳实15 g,川牛膝12 g;水煎胃管注入,日1剂。
加减法:痛甚加延胡索15 g,台乌12 g;湿热互结,致腹水明显者另加大黄0.6 g,芒硝0.3 g,甘遂0.9 g,研成粉,开水20 ml 冲,胃管注入 2~3 次/日;病初即热甚者蒲公英30 g,金银花15 g,连翘15 g,生石膏30 g,有黄疸者加茵陈20 g,栀子20 g。
2、内闭外脱
证候特点:脐周剧痛,呕恶身热、烦渴多汗,面色苍白,肢冷搐搦,舌质干绛,苔灰黑而燥,脉沉细而弱。
治法:通腑逐瘀、回阳救逆
代表方剂:小承气汤合四逆汤
常用药物:大黄、枳实、厚朴泻下通腑,葛根清热解渴,附子、干姜、人参益气回阳,赤芍、红花凉血活血,代赭石、牡蛎重镇潜阳,甘草调和诸药。
基本处方:生大黄(后下)12 g,厚朴12 g,枳实12 g,葛根15 g,赤芍12 g,红花6 g,熟附子12 g,干姜12 g,生晒参(另炖)10g,甘草6 g,代赭石30 g,生牡蛎30;水煎胃管注入,日 1剂。加减法:气促、汗多、尿少者加熟附子、干姜,去大黄、芒硝;病久热甚、气促者加大青叶15 g,玄参20 g,鱼腥草30 g。
3、气阴两竭
证候特点:面色苍白,神情淡漠或焦虑不安,冷汗淋漓,四肢逆冷搐搦,舌干红多裂纹、少苔或苔薄而燥,脉微细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养阴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
常用药物: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益气生津,附子回阳救逆,龙骨、牡蛎重镇收敛固脱,甘草调和诸药。
基本处方:人参(另炖)12 g,熟附子12 g,炙甘草15 g,生地30 g,麦冬15 g,五味子9 g,龙骨(先煎)30 g、牡蛎(先煎)30 g,昼夜频频胃管注入服。加减法:伴黑便者加白芨15 g,茜草根12 g,侧柏炭15 g,大、小蓟各18 g;神志淡漠甚者配用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等静脉给药。
(三)单方验方
1. 清胰汤Ⅰ号(天津市南开医院方) :柴胡15 g,黄芩10 g,胡黄连10 g,白芍15 g,木香10 g,延胡索10 g,大黄(后下)15g,芒硝(冲服)10 g。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适用于本病肝郁气滞、脾胃湿热及便结腑实者。
2. 清胰汤Ⅱ号( 天津市南开医院方) :柴胡15 g,黄芩10 g,胡黄连10 g,木香10 g,槟榔30 g,使君子30 g,苦楝根皮30 g,细辛3 g,芒硝(冲服)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蛔虫上扰型急性胰腺炎。
3、清胰Ⅱ号(遵义医学院方) :栀子15 g,丹皮15 g,赤芍24 g,木香15 g,厚朴15 g,延胡索15 g,大黄(后下)24 g,芒硝(冲服)10 g。水煎服,每日 1 剂,分 2 次服。适用于本病火毒内盛者。
(四) 其他治疗
1、中成药
(1)茵栀黄注射液:用茵栀黄注射液 50~100 ml加5%糖盐水或生理盐水或 10%葡萄糖注射液或林格氏液 500 ml 静滴,每日1~2次,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适用于黄疸者。
(2) 清开灵注射液,用 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各 500 ml,以清开灵 30~60滴/分钟作静脉滴注,功效清热解毒,醒神开窍,适用于发热者。
(3) (复方) 丹参注射液 10~20 ml加入 5%~10%葡萄糖 500 ml 静脉滴注,每日一次,功能活血化瘀,改善循环。
2、针灸
(1) 体针:取以下几组穴位:足三里、下巨虚、内关;中脘、粱门、阳陵泉、地枢;脾俞、胃腧、中脘。呕吐重者加天突;腹胀明显者,加上巨虚。强刺激,得气后留针1小时,急性期每日 2~3次。针刺后接通电针。
(2) 耳针:取胆区、胰区、交感、神门,用强刺激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3次,或埋针。
3、灌肠疗法
适应于各期急性胰腺炎患者,不能经胃管或空肠营养管给药者,中药保留灌肠可促进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防治细菌移位。方用:柴胡15 g,黄芩15 g,延胡索15 g,大黄(后下)15g,枳实15 g,厚朴15 g,芒硝(分冲)10 g,木香15 g;每日1~2次。
4、皮肤透析
适应于有急性液体积聚的局部并发症者,予芒硝 500 g 腹部大面积外敷,每日两次,有助于积液加速吸收。
三、经验与体会
急性胰腺炎的发病迅速,在起病初期12 h内的诊断困难较大,往往容易误诊而错过药物干预最佳期,而对于AP患者无疑是需分秒必争的;此期尽快行CT能较早发现AP的炎症程度及并发症并进行分级,提高早期诊断率,而血清淀粉酶、B超等在12h 内的诊断阳性率较低。增强 CT初次检查最好在发病72 h后进行,除非病情极其危重或需要急诊手术。尽快行X线检查(了解胸腹部情况) 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功能及排除心肌梗塞等) 亦都是重要的。原因不明的急性腹痛要高度怀疑 AP 的可能性,部分腹痛不显著,但出现休克或昏迷者亦要注意排除本病。
本病的中医病机皆在中焦气机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气滞于中焦,腑气不通,使胃气不降一则上逆致呕吐,一则浊阴糟粕无力推动而内停,变生内热等杂证;水谷空虚不得下,精微无从化生,致营养不济,使气血两虚;气滞则可血行不畅,瘀血内生,阻滞血脉,久则血通不畅,血不循常道而致出血,继生厥脱之危象。本病早期以气滞为始,进而致瘀血内生,实证为主;中期兼见以气血亏虚,甚则内伤发热、厥脱丛见,以虚实夹杂为主;后期或因大量苦寒药物应用而致脾阳不足,或热灼津亏,阴液不足,或气血两虚等,总之可累及气血阴阳以虚为主。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受到国内中西医界及内外科医生的一致推崇和重视。近年来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中药给药途径,积累了新的临床经验。针对血瘀者予(复方)丹参针、川芎嗪针等活血化瘀药经静脉给药早期干预(有出血者或出血倾向者慎用) ;对中后期兼气血亏虚者,予黄芪针、参麦针等;伴黄疸者予茵栀黄注射液静滴;伴ARDS者可予鱼腥草注射液静滴;对条件较好的建议予空肠营养管增强营养的同时给予中药汤剂,不具备的可予中药保留灌肠进行干预;对于后期仍见胰腺积液并发症者可予芒硝外敷,加快其吸收。西药方面在早期积极大量补充液体、进行液体复苏、抑制胰腺分泌、缓解疼痛、防治感染、营养支持都是极其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抑制胰腺分泌在中后期应适时撤药,因为过度抑制胰腺分泌,胰液分泌不畅在中后期会影响本病的恢复。抑制胰腺分泌和抗胰酶疗法目前国内外存在较大争议,尚无公认和成熟的临床经验。
以通下法为主的中药治疗本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临床作用,其中大黄的重要作用,已为大量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所证实。不论是以大黄为君药的复方抑或大黄单方,均可发挥强力的通导泄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增强胃肠道推进功能,促成药物性胃肠减压,扩张 Oddi氏括约肌,促进胆汁分泌而利胆。可全面抑制胰腺内多种消化酶分泌,抗菌解毒,抗凝血且又可止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本品使用安全,无明显毒副作用。使用大黄时,须考虑患者的证情及体质状况。由于不同人的体质及不同证情的相对特殊性,对大黄药力的反应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用药剂量的个体差异。应尽量使剂量用得合理,是提高疗效,减轻副反应的关键。具体药量通常在6~30 g,有报导甚至用至100 g/日者;并非剂量越大越好,过量易导致呕吐、过度腹泻、脱水及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副作用,一切应以切中病情为准。重要的在于视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通常以大便通泄2~3次为度。具体通便次数,需视证情及体质状况而定。有一泄而症减,二、三泄而症失者,有经更多次通泄而症始减者;均与患者当时的病理状态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不可一概而论;正如有人指出的:大黄的作用是基于微环境的改变,过量大黄使机体正常微环境失去稳态而致虚;而适量大黄则使这种不利环境逆转而恢复正常,使机体稳态得到平衡。大黄使用宜后下,入沸水中煎沸6~8分钟即可。
四、中西医结合思路
急性胰腺炎多属中医“腹痛”、“胃心痛”等范畴,在病因上中西医的认识是相同的。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目前临床需采用中西结合治疗,近二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开创了治疗本病的全新境界。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强调“六腑以通降为用”;“腑气不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故治疗上历来重视宜通宜降为治疗原则,“通”法是本病各期总的治疗原则。中焦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致湿浊内生,一则可化生内热,一则致清阳不升;在急性反应期,可以通里攻下法为治疗原则。以通里攻下法为治疗原则,以承气汤类方为代表的中药在治疗急性胰腺炎中有独特的疗效。关键是尽早足量使用,起到釜底抽薪之效,往往能逆转、控制病情。现代研究证明该类方药能改善胰腺微循环,抑制或清除炎症介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排泄内毒素,增强肠黏膜屏障,及时舒通肠道,起到减少肠壁黏膜水肿和肠道菌群移位,防治肠道衰竭等起作用,与西药合用能起到很好的协同治疗效果,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优势所在。西医学认为本病是胰腺外分泌通道不畅,胰酶不能正常排泄,发生自身消化而致病。故解除胰管阻塞是本病的根本目标。临床上患者经确诊系结石等胰胆管阻塞的患者宜急行ERCP、EST等现代手段,可迅速舒解病情;这亦是采用现代方法进行“通”法治疗的手段。
大部分 MAP 患者经积极中药辨证施治和西医液体支持等措施后,多可很快好转,控制病情;中西医结合能够减少并发症,降低住院天数和患者费用等。
SAP 患者由多因素诱发,累及多环节病变,病情危重,变化迅猛凶险;此类病者需实施及时的重症监护治疗。及时的西医现代检查手段如 CT、B 超、血清酶学等检查对诊断和评价病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的同时,积极对症处理,防治各种并发症,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此期中医药的积极应用是必要的;经鼻空肠营养管可提供中药给药的有效途径,条件不具备的可实行直肠保留灌肠予以解决;现代新的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提供了新的给药和治疗手段,可因证而积极实施。此期患者以全身反应为主,病情变化迅速,中医药辨证施治既要突出整体,随证加减,防治各种气血阴阳闭脱之变证;又要抓住重点,以“通”为则,总领全局;而通法有促进毒素排泄、利胆、松弛 oddi 括约肌的作用,对减少继发感染、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的具有明确疗效和优势,这也是西药所缺乏的。西药方面,抑酸剂的应用已成常规;新的各种抑酶制剂其疗效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且过量应用有加重胰液排出不畅之嫌,故临床应用存在较大争议,但目前仍多在临床一线使用。经多年临床证实,外科治疗的疗效确不尽人意,应谨重使用,严格掌握适应症;内科保守治疗是国内外之内外科医家的共识。中西医结合能够起到协同和加强作用,从而阻断SAP的多个重要环节,改善病变局部和全身反应,防止坏死区域扩大。和现代检查手段的密切结合,有助于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效和正确使用中药及各种新型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