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津辨治萎缩性胃炎经验
发布时间:2021-11-25
本文作者黄穗平,于1996年发表于《新中医》
萎缩性胃炎以胃脘疼痛或痞满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胃痛”、“痞满”范畴。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病情发展可致胃粘膜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甚至癌变,是胃癌癌前疾病之一。导师梁乃津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本病经验丰富,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疼痛多为虚实挟杂,治当通补兼施
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不愈演变而成。从中医病因病机学看,本病胃痛乃因饮食、情志、劳倦异常致肝、脾、胃皆病。肝气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郁滞,不通则痛。且因气滞日久,累及血分,气血壅塞致胃络瘀阻。《临证指南医案》云:“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必然之理。”梁老宗此法为治疗本病之大法,常用自拟“加味金佛止痛方”,以郁金、佛手、延胡索、五灵脂、蒲黄、田三七、血竭等行气活血药,借其辛通之性以促进气血运行,消散胃络瘀血,使营血流畅,癖结消散,络通痛止。对于顽痛难愈者,还可酌情加用三棱、莪术、䗪虫等破血逐瘀药,以求加强通络止痛。中药药理学证明,行气活血祛瘀药不但有止痛作用,还可调节血液循环,抑制病原体与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异常增生,从而起到逆转胃腺萎缩、防治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的作用。
此外,本病发病还与先天察赋不足密切相关。而且本病往往因日久不愈,水谷难化,精微乏源,后天失养,致阴阳气血亏虚。阳气虚,脉运无力,不能行血;阴血亏,脉络枯涩,不能畅血。因实致虚,又由虚致实,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梁老治本病在“通”的同时,必施补法,寓补于通,通补兼施。胃为阳土,喜润恶燥,阴阳之虚所偏,以阴虚为多。患者常表现为口干,舌苔少或无,脉细。故常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玉竹、乌梅、五味子等以生发胃阴,濡润胃络,缓急止痛。对于舌质红干、口干甚者还可用生地黄以养阴生津。因阴阳互根,胃之阴津有赖于脾气健运才得以生化,故梁老常加用太子参、党参或黄芪以益气生阴。梁老治疗本病胃痛的常用基本方(沙参、麦冬、白芍、党参、黄芪、郁金、佛手、延胡索)就反映出其辨本病为虚实挟杂,治以通补兼施,行气活血,益气养阴的学术观点。
二、痞满多属寒热错杂,治宜温清并用
萎缩性胃炎部分是以胃肮胀满、痞塞不通、食后尤甚、按之无形为主症。中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最易互相影响。胃病日久,累及脾脏,脾之阳气受损,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加重胃气不降,中焦升降失常,不得流通,故作胃痞。梁老治本病之痞满在和胃降气的同时,重视健脾益气法的运用,常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等以升清阳降浊气。脾胃虚寒者可加干姜、吴茱萸等以温中祛寒。但脾以运为健,健脾先运脾,运脾可调气。梁老常配合醒脾运脾法,选用砂仁、木香、枳壳、石菖蒲、陈皮、法半夏等芳香辛散药。胃为谷海,纳食磨谷。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谷积食停于中州,阻滞气机,则胃痞加重,故梁老常配伍消食导滞之品,选用鸡内金、谷芽、麦芽、山楂肉、枳实等。以上各法所用之品,多为甘温辛燥,属于温补法范畴,仅适用于虚寒之痞满。而萎缩性胃炎之痞满多是病久郁而化热,热可伤津,出现胃脘痞满、疲倦纳呆、口苦而干、舌质淡而苔微黄腻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症候,梁老效法仲景诸泻心汤,用温清并用法。温补辛开可健脾运脾,苦降清泄可解除郁热。在配伍清热药方面,常选用柴胡、黄芩、黄连、蒲公英、人工牛黄等但他常告诫后辈:本病郁热多在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的基础上产生,过用苦寒之品势必损伤脾胃。治疗应在行气活血、健脾益胃的前提下使用清热药,且要适可而止。临床实践证明,单纯较长时间使用清热解毒药虽可清除慢性胃炎的幽门螺旋杆菌,但往往因其损伤脾胃而降低病人接受治疗的顺从性。如果结合运用扶正补益药,则不但减少清热解毒药之弊端,还可提高临床疗效。这是一种调整药性,提高药效的配伍形式,疗效基础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梁老治疗寒热错杂之痞满常用方:党参、白术、木香、枳实、法半夏、陈皮、柴胡、人工牛黄、鸡内金等。用药虽平淡,验之临床,甚为有效。
三、病案举例
例1:黄xx,女,62岁,退休干部,因胃院疼痛反复10年于1993年3月1日初诊。患者10年前起因情绪不畅而经常胃脱疼痛,餐后明显,呈顶痛感,时伴嗳气,曾经胃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常服西药维酶素、胃加强及中药煎剂治疗,但症状无减轻。近来胃脱疼痛加重,时有灼热感,口干。经纤维胃镜(胃镜号:930711)与病理活检(病理号12329)检查,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舌质黯红少津、苔少,脉细。中医诊断为胃痛。辨证属气滞血瘀郁热,胃阴不足。治以行气祛瘀,养阴清热。处方:太子参、白芍、蒲公英各30g,沙参、麦冬、山楂、郁金、佛手、延胡索、五灵脂各15g,血竭、三七末(另冲)各3g,人工牛黄(另冲)1g。水煎服,日1剂。连服7剂,胃痛减轻,无灼热感,胃纳增进。此后用原方加减化裁调治1年,诸症悉除,复查纤维胃镜(胃镜号940593)与病理活检(病理号14116)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未见胃腺萎缩与肠上皮化生”。
例2:林xx,男,35岁,教师,因胃脱胀满2年于1991年8月29日初诊。患者于1989年因工作劳累而经常胃脘胀满,伴恶心,纳呆,便溏。曾服用吗丁林、三九胃泰、补脾益肠丸等治疗,症状无好转,近日外院胃镜检查示:萎缩性胃炎。刻诊:胃脘胀满,食后尤甚,嗳气,纳呆,便溏,神疲,舌质淡、苔腻微黄,脉弱。中医诊断为痞满。辨证属脾气虚弱,胃气失降,湿阻化热。治以健脾益气,和胃降气,清热祛湿。处方:党参30g,白术、法半夏、枳壳、佛手各15g,石菖蒲、木香(后下)、苏梗、柴胡、黄芩、黄连各12g,陈皮6g。水煎服,日1剂。服药1周,胃胀减轻,胃纳增进,大便成形,舌苔白略腻,上方去黄连,加五灵脂15g,三七末(另冲)3g,调治月余,诸症悉除,精神体力转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