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津教授验方医案4则
发布时间:2021-11-25
本文作者:黄穗平,于1996年发表于《新中医》
梁乃津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验方,兹介绍其中的4首验方以飨读者。
一、口疮验方
组成:玄参30g,麦冬、僵蚕各15g,栝蒌仁12g。
功效:养阴清热,化痰散结。
主治:心脾实热,阴虚火旺之口疮。相当于西医复发性口腔溃疡。
用法:3碗水煎至大半碗,服时口中稍停片刻,徐徐饮下,每日1剂。
辨证加减:心脾实热者加山栀子、连翘、生石膏、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加大黄;阴虚火旺者加生地、知母、黄柏、丹皮、泽泻、金樱子、山萸肉。
例1:谭xx,男,41岁,干部。1992年9月12日初诊。口腔溃烂伴疼痛反复发作3年,每因工作劳累而发,有周期性,每月1~2次,常伴咽干痛,烦躁,寐差,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少津,脉细中带滑。检查:口腔粘膜有2个溃烂点,各约0.3cmx0.4cm,中央凹陷,表披黄膜,周边充血。诊断为口疮(复发性口腔溃疡)。辨证为阴虚痰火,上炎灼膜。治以养阴清热,化痰散结。处方:生地、熟地、金樱子、淮山药、玄参各30g,栝蒌仁、泽泻、丹皮各12g,沙参、麦冬、牛膝、僵蚕各15g,大黄6g。连服7剂,口疮愈合,大便通畅,仍口于咽燥,夜寐欠安,去大黄,加五味子10g,调治2月口疮未复发。
按:口疮一症,实证多为心脾积热,应证多见心肾阴虚。梁老认为,此病纯虚纯实者少,经常复发者多因心脾肾阴不足,虚火灼津为疾,痰火内结伤膜,每因风燥热邪诱发。治以养阴清热,化疾散结。方取玄参清热泻火,麦冬滋阴生津,栝蒌仁化痰清热,僵蚕祛风散结。本例以阴虚内热为主,兼有脾胃积热,故在验方的基础上加强养阴泻虚火,并短时清热通下以存阴。药证合拍而获效。
二、牙痛验方
组成:细辛6~10g,露蜂房15g,生石膏、生地黄各30g。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风热、胃热、虚火牙痛。相当于西医牙周炎、牙髓病、龋牙等以牙痛为主症者。
用法:3碗水煎至大半碗,服时口中稍停片刻,徐徐饮下,每日1剂。可复煎漱口。
辨证加减:风热牙痛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桑叶等以疏风清热;胃热牙痛者加黄连、
大黄、芦根、蒲公英等以清胃泻火;虚火牙痛者加知母、黄柏、泽泻、丹皮、麦冬等以滋阴降火。
例2:王xx,男,53岁,干部。1992年2月13日初诊。牙痛反复发作1年,多因受风或辛燥热食后而发。口腔科诊断为牙周炎,服抗生素可减轻,但难于根治。现右侧牙痛,咀嚼加重,硬物难食,伴口干咽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查:咽部充血,右下领1~3磨牙龈充血微肿胀。诊断为牙痛(牙周炎),辨证为胃肾阴虚,风热夹虚火上冲。治以疏风清热,泻火止痛,兼以养阴。处方:生石膏、生地黄、玄参各30g;露蜂房、牛蒡子、怀牛膝各15g,细辛、蝉蜕各10g,薄荷、大黄(均后下)各6g。连服7剂,牙痛缓解,口干咽痛减轻,大便畅通,舌红、苔干,脉细。去生石膏、露蜂房、细辛,加丹皮、泽泻、山萸肉各12g。兼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
按:牙痛有风热、胃火和虚火之分。梁老认为,此症皆为火热上蒸,伤及牙龈,气血不通。治以清热泻火止痛为要。方中生地黄配生石膏,虚实之火皆可清泻。伍细辛、露蜂房,旨在取其止牙痛力专。后两味性温,但有前2者之寒性制约,全方之性似属寒凉。本病例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痛发之时以实火为主,故以疏风清胃、泻火止痛为先。风热胃火得以清泻,牙痛缓解,则滋阴清热以治本,以知柏地黄汤为基础方。先治标后治本,牙痛无再发。
三、瘾疹验方
组成:荆芥、防风各12g,白鲜皮、地肤子各15g。
功效:祛风止痒。
主治:风寒湿热、气血不足或阴虚之瘾疹。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荨麻疹。
用法:水煎服。可复渣再煎外洗患处。
辨证加减:风热者加桑叶、菊花、蝉蜕、牛子、丹皮疏风清热凉血;风寒者加桂枝、白芍、大枣、生姜祛风寒调营卫;湿热者加黄芩、山栀子、绵茵陈、滑石清热祛湿;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补肺健脾;血虚者加熟地、当归、首乌、川芍养血祛风;阴虚者加生地、沙参、麦冬、赤芍养阴祛风。
例3:吴xx,男,42岁,干部。1992年2月2日就诊。四肢皮肤起风团并瘙痒反复10年。常因劳累及外感风邪后发作。今天早上因冷风吹后风团突起,瘙痒。舌淡、苔薄白,脉弱迟。检查:四肢近末端风团如云状,色多为白。诊断为瘾疹(寒凉性荨麻疹)。辨证为肺卫气虚,风寒外袭,营卫不和。治以益气固表、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处方:荆芥、防风各12g,白鲜皮、地肤子、白术、茯苓、白芍、大枣各15g,黄芪、党参各30g,桂枝9g。仅服1剂,诸症消失。此后每于冬季,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调治以求根治。
按:梁老认为,此病多与风有关。然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因外风者多有肺卫气虚,因内风者多有阴血不足。治以祛风止痒为要法。方中荆芥、防风味辛性温,祛风胜湿止痒;地肤子、白鲜皮味苦性寒,止痒力强。四味相配,寒热并用,共奏祛风除湿止痒之功,适用于各种证型之瘾疹,并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味。本病例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故治以扶正祛邪,标本同治,以验方合四君子汤、玉屏风散、桂枝汤化裁而收佳效。
四、汗症验方
组成:糯稻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各30g。
功效:收敛止汗。
主治:气虚或阴虚之自汗、盗汗。类似于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汗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服。
辨证加减: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防风补肺益气,固表止汗;阴血虚者加地黄、山萸肉、麦冬、白芍、五味子、阿胶滋阴养血,收敛止汗。
例4:颜xx,女,24岁,工人。1991年9月26日初诊。夜寐汗出10天。患者因工作劳累后起病。每夜睡时汗出湿衣,醒后汗止身凉。伴梦多易醒,倦怠气短,口干咽燥,舌红、苔干少,脉细弱。查体无异常,化验T3、T4正常。诊断为盗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多汗症)。辨证为肺肾气阴两虚,虚火迫津外泄。治以益气养阴,收敛止汗。处方:糯稻根、浮小麦、煅龙骨、煅牡砺各30g,太子参、白芍、玄参、生地、熟地各20g,麦冬、山萸肉、黄芪各15g,五味子10g。连服7剂,盗汗明显减少,睡眠安静,精神转佳,口不干燥。续服7剂,盗汗止,一切如常。
按:梁老认为自汗、盗汗皆有阴阳气血之别,此多与虚有关。治以收敛止汗为要,方中糯稻根、浮小麦味甘,益气生津,养心健脾,收敛止汗为专;龙骨、牡砺味涩,平肝潜阳,煅用则功擅收敛固涩,止汗力强。临床运用时尚须着重辨气虚、阴虚、气阴两虚,在验方基础上结合调节阴阳,阳气虚者宜补宜固;阴血虚者宜育宜敛。本病例气阴两虚,以阴虚为主,气虚为次。治以滋阴敛汗为主,验方中加地黄、麦冬、白芍、山萸肉、五味子等,并佐以黄芪、太子参以补气固表,实卫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