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津教授辨治老年胃溃疡经验
发布时间:2021-11-25
本文作者:黄穗平,于1996年发表于《新中医》
老年胃溃疡具有症状隐匿、痊愈较难、并发症多、易于癌变等特点,属于中医“胃痛”、
“痞满”等范畴。我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梁乃津主任医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挟杂之证,治宜通补并用,疗效卓著。现将其辨治本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一、本为脾胃虚弱,标系气滞血瘀
老年胃溃疡主要症状为胃脘痛,但不少患者仅是进食后胃脘胀满,或胃纳不佳,甚或以排黑色烂便而求诊。其发病及症状特点之因,梁老归咎于老年脾胃虚弱,反应性差。中医认为,脾胃属中焦,同属于土。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升清,喜燥而恶润;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和降,喜润而恶燥。老年脾胃虚弱,则以脾气虚和胃阴虚为多。若脾气虚弱,健运失职,不为胃升清,胃失和降,气机不畅,则致胃痛痞满纳呆等症。
脾失统摄,血外溢随粪而下则排黑便。若胃阴不足,也可因胃失润降,虚热伤络而致上述等症。由此可见,脾气虚与胃阴虚均可致病。因脾胃以膜相连,脾胃之气赖脾胃之阴以生,脾胃之阴赖脾胃之气以化,气阴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纳化升降功能。所以,梁老认为本病之脾气虚与胃阴虚病机并不是孤立的、对立的,而是在致病过程中密切联系。脾气虚可因气不化津致胃阴虚,胃阴虚可因影响脾阴而累及脾气。临床上脾气虚与胃阴虚同时存在者甚多,只是两者孰轻孰重而已。因此,本病的发病基础为脾胃虚弱,或气虚,或阴虚,或气阴两虚。然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老年胃溃疡之血瘀病机除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气机不畅所致外,更重要的是因老年形气俱虚,无力推动血行,或因老年阴血亏虚,脉络枯涩不畅,以致出现后期的胃痛持续,痛有定处,伴有黑便,舌质紫黯,脉涩等血瘀见证。
这是因虚致实,本虚标实的病理过程。气虚阴虚导致气滞血瘀是本病病机的主要环节。部份患者可因气郁日久化热,血瘀日久结毒,病情加重,发生变证。梁老认识本病病机与现代医学认为年老机体免疫机能减退,胃粘膜血流量缓慢,胃粘膜屏障及胃动力功能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粘膜异型增生与肠上皮化生等病理机制是相吻合的。
二、治以健脾养胃,行气活血清毒
基于对老年胃溃疡病机特点的认识,梁老在确定治疗大法上通补并用,主以健脾益气,养阴益胃,兼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在补法中,梁老常用李东垣的升阳益气法以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党参;用叶天士的甘凉润燥法以养阴益胃,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味,酌加石斛、玉竹。对于脾胃气阴两虚者,则根据病人阴阳所偏,或补阳气为主,兼以养阴;或养阴津为主,兼以益气。通过气阴兼顾,补气以生津,养阴以化气,脾气得升,胃得润降,清升浊降,出入有序,胃则安和。在通法中,梁老认为气滞血瘀为标病,多是继发于脾胃虚弱,所以治气虚所为者,通过温补脾胃,振奋元气,可畅通气机,推血运行,甘温益气寓于行气活血之内;治阴虚所为者,通过甘凉阴柔,滋润增液,可生发胃阴,濡畅胃络,寓滋阴养胃于润降畅血之中。但对于气滞血瘀证重者,这些补虚行气化瘀之法尚不足用,还要兼以行气活血,标本同治。在选理气药方面,因脾升胃降赖肝气冲和而顺达,梁老常选用入肝经、辛散苦降且能行血中之气药,如郁金、延胡索、香附等。因脾胃升降影响中焦气机出入,常根据升降失常选用调节气机药,如脾虚下陷者加柴胡、升麻等以升清,对胃失和降者加橘皮、法半夏等以降浊。因气郁日久可化热,化热者加柴胡、黄芩以清郁热。在选活血药方面,除常用行气活血之郁金、延胡索外,还根据血瘀寒热属性选用其他药物,如瘀热者,选赤芍、丹皮,阴虚内热配生地、玄参等。血瘀寒凝者,用川芍、五灵脂等,脾胃虚寒配桂枝、干姜等。因三七、血竭较为平和,祛瘀且止血,故临床最常用,尤伴黑便者。若溃疡面积大,恐有癌变者,则要祛瘀解毒,选加三棱、莪术、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梁老认为在运用行气活血清毒之法时,一定要在健脾养胃的前提下酌情选用,扶正以祛邪,祛邪不伤正。从现代药理研究分析,这种通补并用法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血液循环,增强胃粘膜保护作用,调整胃肠运动及分泌功能,抑杀幽门螺杆菌,逆转胃癌前病变等,故不失为治疗老年胃溃疡的重要法则。
三、病案举例
例1:李xx,男,93岁,退休工人,于1995年6月26日因“排黑色烂便3天”,初诊。患者平素并无胃院痛史,但常口干多饮,大便干结。于就诊前3天无诱因下出现排黑色烂如柏油样大便,每日2~3次,每次约小半碗,伴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口干甚,胃纳差,舌质黯红、苔黄干,脉细数。查:BP13/9kPa,腹平软,剑突下压痛,肠鸣音亢进,化验大便潜血(+++),血RBC 2.8x1012/L,Hb 82g/L。纤维胃镜示:胃体上部后壁见1个1.2cmx1.2cm的溃疡,表披腐苔,周围充血肿胀,少许渗血。病理活检为“胃体慢性溃疡”。中医诊断为便血,辨证为胃阴不足挟瘀,瘀热损伤胃络。治以养阴畅血,凉血止血。处方:生地、地稔根、紫珠草各30g,玄参、麦冬、茜根、海螵蛸各15g,大黄6g,田七末(冲服)3g。连服3剂,大便转黄色条状,口干减轻,但仍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改方为太子参30g,沙参、麦冬、石斛、海螵蛸、郁金、延胡索、佛手、白芍各15g,阿胶(烊)20g,田七末(另冲)3g。加减调治2个月,精神胃纳佳,面色转红润,大小便正常,复查胃镜为“胃溃疡愈合期”。
例2:许xx,男,60岁,退休工人。于1995年6月27日因胃脘胀痛反复2个月来诊。患者2个月前因饮食生冷后出现了胃脘胀痛,以餐后或下午多发,伴嗳气,无泛酸,偶而出现呕吐胃内容物,神疲乏力,口淡不欲饮水,胃纳差,大便溏,舌质淡黯、苔薄腻,脉弱无力。纤维胃镜示:胃体2cmx3cm凹陷性溃疡,表披厚苔,周边充血肿胀。病理活检示:慢性溃疡病,未见恶性变。中医诊断胃痛、痞满,证属脾胃气虚,气滞血瘀。治以健脾益气,行气活血。处方:黄芪、党参各30g,白术、茯苓、枳壳、郁金、五灵脂、苏梗各15g,蒲黄、柴胡、川芍各10g,砂仁6g。经服5剂,胃胀痛明显减轻,精神胃纳好转。继续调治半个月,胃胀痛缓解,胃纳可,大便常,但口略干,舌淡少津。复查胃镜示:胃体溃疡缩小为1.5cmx2cm。再以上方去茯苓、川芍、蒲黄、砂仁,加沙参、麦冬、三棱、莪术各15g,调治2个多月后,复查胃溃疡已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