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氏消痞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胃动力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1-24
本文作者:黄穗平、张北平,发表于《广东医学》2003年11期
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饱胀不适,进食后加重,嗳气,食欲不振等,属于中医痞满范畴。我们以“吉氏消痞方”治疗FD脾虚气滞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纳入标准
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参照罗马Ⅱ标准。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并结合患者的胃镜、B超、Х线等检查结果诊断。为FD,并以上腹胀满为主要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者。②符合中医诊断为痞满证,痞满证的诊断和分型参考《中医内科学·痞满》的标准。且属脾胃气虚兼肝郁气滞型者。③年龄在18~50岁。 ④愿意配合作治疗观察的住院或门诊病者。门诊患者应严格控制可变因素。
2、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影响胃动力的消化系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胃肠肿瘤、肝胆胰疾病)者。有全身性或其他系统疾病(如结缔组织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者。②有明显的其他中医兼夹证(如脾胃虚弱兼湿浊或血瘀)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3、一般资料
共83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按先后次序,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按 1∶1 分配以信封内卡片规定的分组进入观察试验。其中“吉氏消痞方”治疗组(观察组)42例,莫沙比利对照组(对照组)41例。两组中各有2例未能坚持服药或其他原因而退出观察研究。完成全程研究79例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上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 |
例数 |
年龄(岁) |
男(例) |
女(例) |
病程(月) |
观察组 |
40 |
39.6±10.3 |
19 |
21 |
34.6±1.6 |
对照组 |
39 |
37.9±11.5 |
17 |
22 |
35.9±1.9 |
4、治疗方法
观察组服用名老中医吉良晨教授的经验方“吉氏消痞方”,1剂/d,水煎成250 ml,一次口服。对照组:口服莫沙比利片剂,5 m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
5、消化道症状观察及临床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痞满主要症状,包括持续性或发作性的上腹部胀满、餐后饱胀、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分4级,0级:无症状;1级:有轻度感觉但不明显;2级:症状稍重,但不影响工作;3级:症状严重,难于坚持工作。各级评分依次为0分,1分,2分,3分,累计患者所有症状的总分,于治疗前后每周观察记录一次。
参考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第一辑)》:痞满证的疗效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值-治疗后总分值)/治疗总分值]×100%
6、胃窦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检测
应用瑞典CTD-SYNECTICS公司生产的PC POLYGRAF HR八道胃肠功能监测仪及胃肠测压管。测压管全长50 cm,外径3 mm,有6个测压孔,相距分别为2,2,7,3,3 cm,并与传感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
两组受检者均于检查前一周停服影响消化道动力的药物。禁食及禁烟酒12 h。受检者取右侧卧位经鼻孔插入胃肠测压管,使3个测压孔位于胃窦,3个测压孔位于十二指肠。腔内测压法观测胃窦部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每次观测MMC 2个周期以上。治疗后复检1次。分析指标为MMC Ⅰ相、Ⅱ相、Ⅲ相的持续时间,收缩波频率与强度。Ⅲ相收缩波的强度以3个平稳的蠕动波之平均值计算。
7、体表胃电检测
测定MMC时同步记录体表胃电。分析胃电频率及幅值。胃窦MMC及胃电于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
8、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 Info 软件作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及t检验。组内自身前后比较作配对t检验。
二、结果
1、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
例数 |
临床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40 |
18 |
15 |
7 |
0 |
100* |
对照组 |
39 |
6 |
10 |
9 |
14 |
64.1 |
*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两组胃窦MMC改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窦MMC比较见表3。由该表可见,“吉氏消痞方”和莫沙比利均使FD痞满患者MMC 的Ⅰ相明显缩短,Ⅲ相持续时间延长。而“吉氏消痞方”尚使患者MMC的Ⅲ相波幅增高。因而,“吉氏消痞方”改善FD痞满患者MMC的作用更优于莫沙比利。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窦MMC比较
指标 |
观察组(n=40) |
对照组(n=39)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Ⅰ相时间(min) |
56.8±3.1(40) |
42.1±3.7(40) |
57.7±3.2(39) |
42.1±2.8(39) |
Ⅱ相时间(min) |
38.6±2.8(40) |
42.1±2.9(40) |
39.2±30.1(39) |
42.6±2.4(39)* |
Ⅲ相时间(min) |
6.1±1.1(28) |
10.2±1.3(28)* |
6.7±1.3(27) |
10.5±1.9(27)* |
Ⅲ相波幅(mmHg) |
90.1±13.4(28) |
110.5±12.8(38)* |
89.2±12.8(27) |
101.2±12.6(27) |
注:括号内为实测例数;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3 两组胃电图改善比较
两组胃电图频率治疗前后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幅值比较见表5。统计处理显示,两组胃电图幅值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增高。
表4 两组胃电图频率治疗前后比较((x±s )次/min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频率 |
治疗后频率 |
||
餐前 |
餐后 |
餐前 |
餐后 |
||
观察组 |
40 |
2.97±0.24 |
3.01±0.23 |
3.02±0.25 |
3.02±0.28 |
对照组 |
39 |
2.98±0.26 |
3.02±0.26 |
2.99±0.23 |
3.03±0.26 |
表5 两组胃电图幅值治疗前后比较*((x±s )mV
组别 |
例数 |
治疗前幅值 |
治疗后幅值 |
||
餐前 |
餐后 |
餐前 |
餐后 |
||
观察组 |
40 |
103.6±43.1 |
202.6±46.3 |
150.2±51.8 |
257.6±47.9 |
对照组 |
39 |
105.3±45.2 |
203.2±53.2 |
143.1±50.3 |
252.1±45.8 |
* 餐前餐后胃电图幅值差值配对作t检验 P<0.05
三、讨论
目前认为,FD的发生与胃肠动力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其中,胃动力异常是FD发生的重要机制。胃电图为非侵入性检测胃动力的指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关于胃电图的研究。胃电图的频率和幅值为其主要参数。前者与胃运动频率相关。而后者则与胃的收缩强度及排空相关。本研究发现,“吉氏消痞方”治疗后患者的胃电图幅值明显增高,且与莫沙比利组比较差异显著。
MMC是在空腹12~18 h 后消化间期胃小肠周期性发生的移行性强烈收缩运动,其活动可分为3个时相。其中Ⅲ相为强烈收缩。正常的MMC具有胃肠“清道夫”作用,可清扫胃肠黏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及食物残渣,防止胃小肠淤滞及细菌过长;MMC Ⅲ相与胰腺、胆汁的分泌高峰同步发生,其物理及化学消化作用可为新的进餐作准备;MMC尚为饥饿信号,提醒人们进餐。因而胃肠MMC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研究发现,FD痞满患者胃窦MMC Ⅰ相延长,Ⅲ相缺乏或持续时间缩短、波幅降低,其MMC的清扫功能将明显降低。经“吉氏消痞方”和莫沙比利治疗均使FD痞满患者MMC的Ⅰ相缩短,Ⅲ相延长。而“吉氏消痞丸”尚明显增强Ⅲ相的幅值。
本工作的胃电图及胃窦MMC观察都表明,“吉氏消痞方”改善FD痞满患者胃动力的作用优于莫沙比利。
FD的中医辨证多属痞满范畴。其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或宽或急。痞满有虚、实之分。古代医家论述颇多,如明代李梃、张介宾等将痞满分为虚痞、实痞论治。目前临床也多以虚痞、实痞分类。实痞多因外邪、食积、情志或痰浊等,从而气机不畅、中宫壅塞所致。虚痞多因素体虚弱,脾失健运,胃纳呆滞,从而气机不畅,中焦失和而成。即实痞以气滞多见,虚痞常因脾虚而起。
气滞型痞满主要表现为脘腹胀痛,连及两肋,嗳气反酸。而脾虚型痞满则表现为上腹胀满,食后加重,胃纳呆,大便溏。吾师全国名老中医吉良晨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痞满常为虚实夹杂,并以脾虚气滞多见。“吉氏消痞方”是依据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的思想拟定的健脾行气方剂,由以下12味中药组成。该方以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用枳实、新会皮、砂仁、厚朴行气消胀,法夏消痞散结,炒神曲、炒二芽消食和胃,干姜、黄连辛开苦降,共奏健脾消食,行气消胀之功。临床治疗脾虚气滞型痞满屡用屡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