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链接设为首页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成果 > 医学文献

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
发布时间:2021-03-12

中医认识病因,主要是根据各种疾病的证候表现,通过分析、综合,推断其发病原因。这种分析证候寻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根据不同的病因,拟出不同的治疗方法,称为“审因论治”。因而,正确审明病因,对临床辨证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医是通过辨证来判断病因,因此,中医所称的“病因”概念,是既指致病因素,也可以是指病理改变。所以,根据皮肤病临床的特点其常见的病因可归纳为六淫侵袭、虫毒所伤、饮食不节、血瘀痰饮、情志内伤,禀性不耐、血虚风燥、肝肾不足等。

一、六淫侵袭

人体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加之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变异的自然条件即可发病。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为风病,夏季多为暑(火)病,秋季多为燥病,冬季多为寒病,久居湿地多易感受湿邪等。六淫致病可既可单纯作用机体致病,也可二至三种邪气合并致病,如:风寒犯表,湿热蕴蒸等。六淫邪气致病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可化火化热;暑湿久羁可以化燥伤阴,现分述如下:

(一)风邪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在皮肤病的发病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风为春季的主气,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风邪又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为阳邪,其性开泄,善行数变,故外风致病多侵犯人体肌表头面,发无定处,发病急,消失快,病程短;腠理开泄,故见汗出,恶风。外风伤及皮肤多见瘙痒,故在皮肤病中一些瘙痒性、急性、以风团、丘疹、脱屑为主要皮损的皮肤病常与外风有关,如荨麻疹。内风多由肝病引起。肝主风、藏血,若营血不足,血不养肝;或热邪伤及肝阴,或肾水不涵木;均可致肝风内生,表现为风胜化燥之红斑鳞屑,老年皮肤瘙痒等病。

(二)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致病多见于冬季。寒性凝滞主痛,故寒邪侵袭肌肤可造成机体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证见皮肤肌肉疼痛、硬结;寒性收引,“寒则气收”,气收也就是气机闭塞,寒客血脉,使血脉收缩、凝涩,可见肢冷发白、肢端发绀、疼痛、脉紧、溃烂久不收口等证,临床常见的寒邪所致的皮肤病有硬皮病、成人硬肿病等。若寒邪伤及脾胃,脾肾阳虚而生,不能运化腐熟水谷,则可见腹痛泄泻、呕吐等证。

(三)暑邪

暑为夏令炎热之气,故其致病多在盛夏暑热季节。暑为阳邪,性开散,耗气伤津。外感暑邪者可出现高热、口渴、汗多、心烦、脉洪等火热症状,暑热熏蒸肌肤可发为暑疖、日晒疮。如开泄过度,耗伤原气,可出现身倦乏力、气短懒言等。暑多挟湿,困于头面四肢可见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蕴蒸肌肤可表现为潮红、糜烂、渗液,如脓疱疮等。

(四)湿邪

湿有外湿与内湿的区别。外湿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湿气,外湿致病多因外伤雾露、汗出沾衣、水上作业、涉水淋雨、久居湿地所致;内湿多由饮食不节,脾胃运化失调,水谷津液,蓄久停滞而成。湿为阴邪,性重浊粘滞,故湿邪蕴蒸肌肤,其糜烂渗液多呈粘而腥臭秽浊状,病程多缠绵难愈,迁延日久如湿疹;其性趋下,其伤人也多从下开始。

(五)燥邪

燥邪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为秋季主气,多由气候干燥所起,故又称“秋燥”,外燥证又分为温燥、凉燥。初秋尚热,秋阳暴烈,故易成温燥,而深秋即凉,易成凉燥。温燥致病多见发热、头痛、少汗、干咳痰粘咳而不爽,皮肤鼻咽干燥,口渴心烦,舌红光苔,皮肤可见干燥性红斑肿胀,常见病如银屑病;凉燥致病多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干咽燥,咳而少痰,舌红苔薄白而干,皮肤干燥、皲裂、脱屑,常见病如皮肤瘙痒证。内燥多属于津血内亏所致,常由于长期瘙痒,寝食不安,引起脾胃不和,进而受到损伤,未能吸收食物精华以生化血液,即致血虚,血虚不能荣养肌肤,肤失濡润,则生风生燥;血虚可使卫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风、湿、热等病邪乘虚侵袭肌肤,血虚不能滋养肝脏,虚阳上亢,肝火妄动均可生风生燥。使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瘙痒等。常见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慢性湿疹等多是血虚风燥所致。

(六)火邪

火与热同类,火为热之极,热极便生火,一般统称热邪,火邪又有外火、内火之分,外火可因外感火热之邪,也可由风、寒、暑、湿、燥等邪入里化热生火致病,内火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情志变化、热从内生。火性上炎,多先犯人体头面,表现为面部赤红、面部鼻部结节、目赤、口苦、口舌糜烂等常见皮肤病如头面丹毒、白塞氏病、聚合性痤疮、酒糟鼻等;火邪易耗伤气阴津液表现为口渴喜饮,便结尿赤,身热倦怠懒言,神疲乏力等;火毒炽盛,迫血妄行,可致皮肤红斑紫癜伴吐血、尿血等,常见皮肤病如过敏性紫癜等。


二、虫毒所伤

一般包括由虫所致的皮肤病及由有关毒所致的皮肤病。

虫所致的皮肤病

一种是直接由虫所引起的,如蚊、臭虫、跳蚤……叮咬,蜂类、蝎子、蜈蚣……的螯伤;疥虫传染所致的疥疮;钩虫所致的钩虫皮炎;猪囊虫所致的皮肤猪囊虫病;毛虫毒毛所致的毛虫皮炎;滴虫所致的阴道滴虫病;各种虱所致的虱病……另一种是由于古代条件限制,把真菌感染认为是虫所致,如各种癣类。毒所致的皮肤病

如药物毒、食物毒、蛇毒、疫疠之毒等。

药物毒古代医家对药物毒早有认识如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砒毒》就有砒霜中毒的描述,“砒毒者,阳精大毒之物,服之令人脏腑干枯,皮肤紫黑,气血乖逆,败绝则死。”由药物引起的皮肤病,中医又称为“中药毒”。

食物毒早在《隋朝诸病源候论·食鲈鱼肝中毒候》就有食用鲈鱼肝中毒的描述“此鱼肝有毒,人食之中其毒,即面皮剥落。”说明食用某些食物后也可发生严重的皮肤症状。

蛇毒包括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等类型毒蛇,伤人后不仅发生局部皮肤的红肿溃烂,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疫疠之毒疫疠是一类具有发病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疫疠之毒多由天行时气、大风苛毒、疫死蓄毒等感染所致,传染途径可由口鼻而入,也可通过皮肤接触或胎传而成。如大头瘟、麻风、梅毒等。三、饮食不节

清代·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饮食宜忌论》说:“饵之宜忌,涉乎病之轻重。饵者饮食之类也,凡病人恣啖无忌,以至证候因循反复,变态无常。”说明了饮食的宜忌在皮肤病中的重要意义。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或饮食不洁,均能损伤脾胃的熟腐和运化功能;偏嗜烟酒辛辣,过食膏梁厚味均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或加重,如湿疹、酒渣鼻、痈疖等,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缺乏,性皮肤病等)也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四、血瘀痰饮    机体受到寒邪、热邪、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侵袭,引起脉管中血液运行不畅或溢于脉外,则形成瘀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出血、瘀斑、瘀结块。可有肢端发绀、毛发脱落、皮肤粗糙、脱屑硬化,爪甲脆裂等。如结节性红斑、局限性硬皮病,过敏性紫癜。痰滞经络肌肤,可发生皮下结块,如瘰疬性皮肤结核。水饮停聚,聚于肌肤可发生水肿之症。五、情志内伤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属正常的精神活动。如果情志过度兴奋或抑制,超过了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则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甚或气血失和、阴阳失衡而引起多种皮肤病。如一时暴怒、惊吓、忧虑、悲伤可导致头发成片脱落。郁怒不解,影响肝的“疏泄”,气郁生火,以致肝胆火盛,发生带状疱疹。情绪紧张,可使瘙痒性皮肤病病情加重等等。六、禀性不耐    禀赋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先天因素,如张景岳在《类经·疾病类》中指出:“夫禀赋为胎元之本,精气之受于父母者是也。”陈复正《幼幼集成·胎病论》说:“禀肺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薄怯寒,毛发不生。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受脾气为肉,脾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气为筋,肝气不足,则筋不束骨,机关不利。受肾气为骨,肾气不足,则骨节软弱,久不能行。此皆胎禀之病,随其脏气而求之。”由此可见,先天禀赋在人体体质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并与后天体质的强弱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这一特殊的致病因素,在皮肤病中常可见到。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说:“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生烧煮,竟不为害也”。说明人体之间的体质存在着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差异(就是现今所说的无过敏和过敏体质)。如药物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多是禀性不耐体质所引起的。七、肝肾不足    肝的生理功能是藏血、主筋、主疏泄。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的生理功能是藏精、纳气、主骨、主水、生髓、通于脑。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其色属黑。如肝虚血燥,筋气不荣,则生寻常疣(疣目)。肝经怒火郁结,可生血痣。肝血虚,爪甲失荣,则指甲肥厚干枯;肾精不足,发失所养,则毛发易于枯脱。肾虚黑色上泛则面色变黑。

返回列表
上一篇:中医皮肤病的病机
下一篇:中医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