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时间医学观
发布时间:2023-03-14
《内经》发病学重视四时气候与发病的关系。四时气候的发病性质有阴阳,部位有深浅,可引起形体和五脏的不同病变,这是四时气候与发病关系的一般规律。在多种风湿病中,痹证作为主要的病证,亦有四时不同变化。春多表现为筋痹,夏为脉痹,秋为皮痹,冬为骨痹,至阴为肌痹。
病情的发展亦与季节气候和昼夜更替有关。《素问》根据五行生克规律,则明确说明五脏疾病的愈、甚、持、起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表现。现代生物钟学说亦说明了气候与病情变化关系。例如慢性支气管炎病情活动、感冒发病增加与气象因素加剧相关;关节痛的发作与气温、湿度、气压变化;冠心病心绞痛发作、高血压脑出血、肺心病恶化多在冬季多发。在昼夜变化方面,《灵枢》有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从现代理论研究来说,昼夜节律可能与脉搏、体温、氧耗、通气量、排尿量不同。从风湿病的角度来说,可能与24小时激素的分泌节律亦有关系。
风湿病的临床时间生物节律方面,古人对于痹证的时间节律每个朝代均有记载,如《素问》:冬善病痹厥。《外台秘要》:白虎病,昼静夜发。《格致余论》:痛痹,夜则痛甚。《证治准绳》:行痹,昼轻夜重。《寿世保元》:痛风者,昼静夜剧。
首先是风湿病疼痛的年节律。在起病年节律方面,春季3月份起病达高峰期,秋季9月份为谷值;春3~5月>冬12~2月>夏6~8、秋9~11月。在再发加重年节律方面,冬季12~2月份为发作高峰,7~9月份为谷值;冬12~2月>春3~5月>夏秋7~9月。
中医对风湿病辨证分类的起病年节律方面,大概规律为:痛痹、行痹:春>冬>秋>夏;着痹:春、夏、冬>秋;热痹:夏>春、秋、冬。另外四类痹证逐季起病率可归纳为:春季起病:痛痹、行痹、热痹>着痹;冬季起病:痛痹>着痹、行痹>热痹;秋季起病:行痹、着痹、痛痹>热痹。
然后是风湿病疼痛的昼夜节律。一般下半夜为峰值,下午为谷值,上午与上半夜基本持平;大概是下半夜>上午、上半夜>下午。中医对风湿病疼痛昼夜节律比较方面,行痹、痛痹、着痹昼夜节律峰值均出现在下半夜,谷值出现在下午;大概是下半夜>上午或上半夜>下午。
那么,风湿病疼痛节律如何指导防治。
1.春季为预防风湿病起病的最佳季节。3~5月为起病高峰期,野外作业、水下作业者,有风湿病家族史者,加强易受风寒关节保护,服用祛风散寒、温肾壮阳之品,提高机体肾的“主骨”功能。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根据四时六气和二十四节气,气候的变化,指导治痹的思路。但《内经》的时间医学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相当的繁复多变。要同时注意气候的变异,古语对四时气候的变异有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我们需同时结合节气的变异辨证论治。
作者:李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