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那受益的传承之道
发布时间:2018-06-14
我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那受益的传承之道
广东省中医院 胡世云
2007年有幸成为广东省中医院“继续教育——院外跟师”工程中的一员,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感谢院领导对吾辈寄于厚望的同时,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朱老不仅在临证之时或闲暇之余对晚辈精心指导,而且在电话和书信中也多细心教诲。余虽不敏亦获益颇多,今将先生教育吾等的治学经验体会如下。
-
传承名师,博采众长
先生认为学习中医“师传是关键”。中医师承教育通过师生朝夕临诊,耳濡目染,口授心传,个别指导,可以逐步领会和较快掌握,少走弯路,缩短成才的周期。先生认为要找到名师,以虔诚尊敬的心态去拜师,勤奋地学习请教,有闻必录,有疑必问,特别是老师在诊治患者时的辨证思路、用药技巧,要认真笔录,然后再加以分析体悟,这样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启迪心智,充实提高。
先生本人早年既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事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先生国学素养之深厚,学识之渊博,治学之严谨,临证思路之开阔,处方用药之精到,无不得益于章先生亲炙。此后先生坚持“ 每日必有一得”,上自《内》、《难》、《本经》,下及历代名著,尤其对清代叶天士、蒋宝素和近代张锡纯等名家著述,无不用心博览,并从中领悟辨证精髓,触类旁通,时方与经方并重,灵活机动,使成大家。
先生认为中医文献,特别是经典古籍中蕴涵着无限的宝藏,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它是“人类未来文明的早熟品”。因此先生常教育吾等要深入研读经典,善于独立思考,博采众长,择其善者而从之。“师仲景心,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仲景之方”。告戒吾等学习中医不要有门户之见,要根植于中医,但又不能拘泥于中医,要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中医,要继承更要发展。正如先生一直强调的:学我者必超我。
-
法古融新 继往开来
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永恒主题。先生继承章师“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遗训,常教导吾等“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应当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创新,因此中医药必须实现现代化,这是摆在21世纪中医面前不可推卸的重要任务之一。”
先生较早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观点,认为宏观辨证用药与微观辨病用药不应该机械的想加,而是有机的结合,为此做了认真探索。1962年先生在《中医杂志》发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其关系的探讨》一文,认为 “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从宏观辨证,从微观辨病,二者完全可以结合。先生对虫类药悉心研究数十年,于1978年著述出版我国第一部虫类药专著《虫类药的应用》,本书将散见于历代文献中虫类药研究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切于实用的多处创新。但他仍不自满,亲自带领吾等着手《虫类药的应用》再编工作,要把1978年以后出现文献中虫类药研究再进行整理编辑,与时俱进。这对一位90余岁的老者是多麽的不易。诚如已故儿科权威江育仁老师对先生的评价,赞誉为“才智天生,思维超人;善于继承,勇于创新;辨证辨病,见解英明;虫类研究,誉满杏林。”
先生能紧跟自然科学的发展,站在学术前沿。认为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杨焕明教授提出基因组学作为中医现代化的切人点、突破口,是很有卓见的。教诲吾等:基因组学研究的内容与中医的“内邪说”有相似之处,中医药的特点是“辨证”,而人类基因组已提供了上万种“遗传标记”,对基因组的多样性,从个体的特异性加以分析。因此,基因组学可能是重新认识中医学,并使成为现代化的突破口。
-
仁心仁术
先生不仅是医学大家,而且还是一位广开生源的教育家。1945年就创办南通中医专科学校,自编教材,自筹资金,培育中医人才。现在先生不顾年时已高,仍四处讲学带徒,足迹遍及全国,远及日本、东南亚、法国等地,倾心培养“铁杆中医”。先生的讲课都是从临床实用出发,百分之百的都是“干货”,很受学员的欢迎。他常说:“经验不保守,知识不带走”。一定要把中医学的火种,播撒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使之万年常青。不管是对正式列入门墙的生徒还是私淑者,先生皆不厌其烦,谆谆教导,倾囊相授。常常告诫吾等要牢记章次公先生的教导:“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尽其业,否则罪也。”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德医并重,以德立医”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先生对医务界少数医生收红包、拿回扣,却安之若素、毫不脸红的现象深恶痛绝。常常教诲吾等说,自己的恩师章次公先生给予他最大的财富就是教导他作为医生的座右铭和做人的准则:“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这一教导他铭记终身,终身受益。先生指出:“我从医70年,虽有所获,但对部分疑难杂病,目前还是感到棘手的,有时是‘望病兴叹,爱莫能助’,甚感愧疚。”此乃先生仁心仁术之精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