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院国医大师周仲瑛名医工作室

官网链接设为首页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名医风采

名医风采
姓名:周仲瑛
职称:国医大师,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专长: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药领域)传承人、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周仲瑛教授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学验宏富,医技精湛,临证屡起沉疴,疗效卓著,求医者门庭若市。周仲瑛教授始终坚持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临床辨证注重病机分析,强调以脏腑病机为临床辨证的核心,独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辨证五性、复合施治诸论,首创“第二病因”、“瘀热论”、“癌毒论”、“伏毒论”、“复合病机”等理论。
详细介绍

周仲瑛教授始终坚持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临床辨证注重病机分析,强调以脏腑病机为临床辨证的核心,独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辨证五性、复合施治诸论,首创“第二病因”、“瘀热论”、“癌毒论”、“伏毒论”、“复合病机”等多种学说,擅长从“风痰瘀热毒虚”入手,采用“复法大方”治疗急难重症,特别是在急难病症方面的学术观点和辨治经验,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认同和广泛应用。主编或编著《中医内科急症学》、《中医内科急症学精要》、《中医内科学(第二版)》、《中医病机辨证学》、《凉血化瘀四方急难症病案选》、《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小儿病原方论》等。

       1.瘀热论

       周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兼具血热、血瘀见证,单纯运用清热凉血法或活血化瘀法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为探求其内在规律,周老通过复习有关文献,推求病理,并经临床验证和实验研究,明确提出瘀热相搏这一临床常见证候。指出它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临床实践证明,用此理论指导处方用药,治疗多种疾病中的瘀热相搏证: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支气管扩张、系统性红斑狼疮、重症肝炎、慢性乙型肝炎、高脂血症、糖尿病、过敏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临床疗效能获显著提高。

瘀热作为一种特殊的病理因素,除了具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的致病特点外,尚具有自身的特性。在中医学有关理论中迄今只有零星的阐述,尚无系统专论。由于瘀热普遍存在于多种外感和内伤杂病过程中,尤其是急难重症的病程中,因此,周老认为有必要在总结历代医家有关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升华和发展瘀热学说,形成系统的瘀热理论。有鉴于此,几十年来,周老率领课题组成员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方面对瘀热之中的五大常见证型----瘀热阻窍证、瘀热血溢证、瘀热发黄证、瘀热水结证和络热血瘀证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并将这一研究的成果整理为《瘀热论》一书,2007年3月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2.痰瘀相关论

痰瘀为津血失于正常输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周老认为津血本属同源,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且痰与瘀常可兼夹同病。

由于临床上不少病证常痰瘀相伴为患,故周老强调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抑是痰瘀并重,确定化痰与祛瘀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然主次有别,但痰化则气机调畅,有利于活血;瘀祛则脉道通畅,而有助于痰清。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狼狈为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

又因痰瘀的生成,实缘五脏功能之失调、津血不归正化变异而成。故周老还强调调整五脏功能,扶正补虚,则痰瘀自消,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祛”是也。此外,痰瘀是津血停聚所成,津血赖气化以宣通,故痰瘀病变又与气滞密切有关,此即“气滞则血瘀痰结”。因“气行则痰行”、“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周老还强调一般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瘀药发挥效应。

3.湿热论

湿热是湿与热合邪所形成的不同于湿也不同于热的一种复合致病因素,既可从外感受,也可由内而生,常以脾胃为中心,病机表现多阴阳交错,寒热并见,临床涉及面广,可引起诸多病症。周老认为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天热下逼,地湿上蒸,气交之中湿热日盛;加之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大多数人已由数千年的“藜藿之体”渐转变成“膏粱之躯”,酒肉炙煿及各种保健品、营养品、补品不绝于口,湿热也易从内而生。内外相合,故目前湿热为病最为多见,也最为难治。

周老认为外来湿热多与急性感染性疾病有关,如伤寒、菌痢等;内生湿热多与体内非感染性炎症有关,如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湿热常以脾胃为中心,上蒸下注,可致多脏受损。同时湿热致病具有二重性,易夹痰夹瘀化毒,变症百出。尽管湿热的临床表现多样,但与湿温、痰热、瘀热、郁热同中有异。

周老强调治疗湿热贵在分消,“开上”、“宣中”、“导下”,临床还必须辨清热偏重、湿偏重、湿热并重三类倾向,针对“湿象”和“热象”孰轻孰重及其消长变化,决定祛湿与清热的主次。同时也要结合湿热病证所累及的脏腑特点和兼证情况,与相应的治法相配合。如属肝胆湿热者配以疏肝利胆,属大肠湿热者佐以通调腑气,属膀胱湿热者伍以通淋利尿,遇痰热壅肺者清肺化痰,属痰蒙心包者当豁痰开窍;遇挟积、挟瘀、挟风、挟毒者,分别配以导滞、化瘀、疏风、解毒之法等。

4.三热论

中医传统理论历来认为消渴(糖尿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但周老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认为,本病亦可由过食膏梁厚味酿生湿热,进而湿热化燥,表现燥热之象,久则热灼津伤,津枯血燥,络热血瘀,形成瘀热,终致湿热、燥热、瘀热合而为患,从而对糖尿病中医病机提出“三热论”(瘀热、燥热、湿热)这一创新性学术见解。认为阴虚燥热、湿热化燥,久则络热血瘀,三热交炽,进而导致阴伤气耗,成为糖尿病的主要病理基础。缘此,周老提出“三热”并清,气血同治,标本兼顾应当作为糖尿病“三热”病证治疗的基本原则。由于燥热宜润,湿热、瘀热需化,故有关这一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则当清化与润燥并进、化湿祛瘀与生津凉润并举,即辛苦微寒、化湿散瘀之品与甘寒微苦、润燥凉泄之品同方共用,相辅相成。但从临床实际来看,在运用上述治疗原则时,还应根据“三热”中是以何热偏胜为主,燥热当头者则清热润燥为先,湿热为主者则清热化湿重投,瘀热偏胜者则凉血化瘀首选。

5.癌毒论

由于癌的致病性与难治性,周老认为癌病为患,必夹毒伤人,从而提出“癌毒”学说。

癌症病理过程,虽异常复杂,但周老认为总由癌毒留著某处为先。癌毒一旦留结,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气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或软、或硬、或坚硬如岩,附着某处,推之不移。瘤体一旦形成,则狂夺精微以自养,致使机体迅速衰弱或失调,诸症叠起。正气亏虚,更无力制约癌毒,而癌毒愈强,又愈益耗伤正气,如此反复,则癌毒与日俱增,机体愈益虚弱,终致毒猖正损,难以回复之恶境。故对癌症之治疗,周老提出以抗癌解毒为基本大法。初期,正虚不显时,以抗癌解毒配合化痰软坚、逐瘀散结为主;中期,兼有脏腑功能失调时,可适当伍入调理脏腑功能之品;晚期,正虚明显者,则以补益气血阴阳为主,兼顾抗癌解毒、化痰软坚、散瘀消肿。

6.风火同气论

周老认为内科急症,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其病机如何错综复杂多变,但在发病中起重要主导作用的病理因素为风、火二邪。因风火同气,皆为阳邪。风性善行速变,“风胜则动”,故致病多快,病变部位广泛不定,且为“外六淫”之首,每多兼夹它邪伤人;火为热之极,故火热为病发病亦快,变化较多,病势较重。而外感之邪,又每致“五气化火”。若风与火两阳相合,则为病更烈。风助火势,火动生风,风火相煽,相互转化,互为因果,加剧病情。如昏闭卒中、痉厥抽搐、动血出血、高热中暑等急重危证均直接与风火病邪有关。可见风火是急症致病因素中最为重要的病理因素,风火邪气的特性,决定了急症病机的易变、速变、多变。

风胜则见抽搐,手足蠕动,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肢体不遂。火盛则见身热,渴饮,面红目赤,身发斑疹,狂躁妄动。若属热毒炽盛,火动风生、热极生风,则每与外感高热(疫斑热、中暑)互为因果;如风热灼津成痰,热毒痰饮瘀肺,可致暴喘;火盛气逆,或络热血瘀,可以动血出血;热毒血瘀或瘀阻气滞,可成为卒痛的病理基础;若热与湿合,湿热伤中,可致急性吐泻;湿热酿毒,每可发为急黄;热毒、瘀毒、水毒壅阻下焦,气化失司,可致癃闭(急性肾衰)。急症中瘀、痰、饮(水)、湿(浊)等病邪的形成也多与风火有因果联系及转化关系。如邪热亢盛,血液受热煎熬,胶凝成瘀,则瘀热互结。火热炼津蒸液,则津凝成痰;痰郁化火,可致痰热互结,所谓“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风动痰升,内风挟痰,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则见风痰阻窍、入络征象。因此,周老强调对急症的治疗息风泻火显得特别重要。

7.出血热“三毒论”

周老曾率先在国内对流行性出血热进行系列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该病“病理中心在气营”的最新论点,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毒”(热毒、瘀毒、水毒)学说;同时针对不同病期及主症特点,制定相应的治法和系列专方,充分体现了中医辨治急重症的优势。

周老曾亲自深入疫区十余载,治疗野鼠型出血热患者1127例,使病死率从当时的7.66%,降至1.11%;特别是死亡率最高的少尿期急性肾衰,通过采用泻下通瘀、滋阴利水方药,病死率仅为4%,明显优于西医对照组的22%。于1988年获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送往前苏联代表我国出血热中医治疗最高水平进行国际交流,同时并被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部选入1979~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项目。

周老认为出血热少尿期病理变化以蓄血为基础,而蓄血与蓄水又常互为因果,阴伤与蓄水又可并见。表现为“热毒”、“血毒”、“水毒”三毒并见,瘀热互结,水热潴留,阴津耗伤。周老提出治疗当以泻下通瘀为主,兼以滋阴利水,以达到泻下热毒,凉血散瘀,增液生津,通利二便的目的。方宗《温疫论》桃仁承气汤及《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伤寒论》猪苓汤等加减出入。药用大黄、芒硝、枳实、生地、麦冬、白茅根、木通、桃仁、牛膝等,日1~2剂。呕恶不能进食者,可予煎剂保留灌肠,日2~3次。

8.病毒感染性高热“到气就可气营两清”论

急性病毒感染性高热主要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重症感冒等疾病,重者可因心、脑、肾受到严重损害而危及生命,但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周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认为病毒感染性高热虽有温病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规律,但其病理中心在气营,故确立清气凉营为治疗大法,首创“到气就可气营两清”的治则,认为只要见到身热而面红目赤、肌肤粘膜隐有疹点,舌红、少津、口渴等症,就须在清气的同时加入凉营泄热之品,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热毒进一步内陷营血,阻断病变的发展。

周老所拟的基本方药为大青叶、银花、青蒿、野菊花、鸭跖草各30g,知母15g,生石膏60g,赤芍15g,大黄10g,白茅根30g。若湿热偏盛,内蕴中焦,脘痞呕恶,便溏,脉濡而数,苔腻色黄,去大黄、知母,酌加法半夏、藿香、厚朴、黄连;若腑实明显,腹满腹痛便秘,则可参入芒硝、枳实等加强泻下之力;若阴伤较重者,可加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天花粉等养阴生津;营分邪热内扰神明,症见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甚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者,则可酌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清心开窍;热甚动风,症见口噤肢厥、手足抽搐、甚至角弓反张者,用羚羊角、钩藤、石决明、地龙、僵蚕、玳瑁等凉肝熄风。

9.疑难杂病十纲辨治论

为深化中医对众多疑难杂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构建内科疑难杂病辨治理论体系,周老以病机学说为核心,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体会,从疑病多郁、难病多毒、怪病多痰、久病多瘀、急为风火、湿热缠绵、多因复合、病实体虚、多脏相关及治疗策略十个方面对疑难杂病的中医辨治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被称为疑难杂症辨治十纲,切合临床实用。


出诊时间表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天
上午
出诊地点
午间
出诊地点
下午
出诊地点
夜诊
出诊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