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排针”刺法
发布时间:2022-07-21
“小排针”刺法是艾宙老师以《灵枢》中经脉、经筋理论为基础,借鉴和传承《灵枢·官针》“十二节刺”中的经典刺法——傍针刺法和齐刺法发挥而成。“小排针”刺法重视经络和腧穴的切诊,融合现代医学神经、肌肉、骨骼循行分布特点,以及筋膜链、微循环理论,以压痛的点、线、面作为排针施治的切入点,激发经气、调畅气机,适用于所有病症条带状的病损和压痛。
“小排针”刺法核心学术思想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辨证施针:《灵枢经·小针解》指出“上守机者,知守气也”,上工需辨别正邪相争之征、血气盛衰之象,把握气机变化的规律进行施针。
2、基于腧穴为基础调节气机:《灵枢经·小针解》指出“机之动不离其空中”,遵循气机的变化离不开腧穴,并通过腧穴表现出来的特点。
3、尤重针前切诊,强调阳性反应点的临床效应:根据《灵枢经》“以痛为腧”“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原则,强调施针前耐心细致地进行切诊,探寻痛点病位,把握经脉气机变化的关键点,以之作为针刺调节经气的关键切入点。
《灵枢·官针》篇中有“十二节刺”以适应十二经病变。经络是运行经气的通道,经络不通,体表往往可以探查到阳性反应,“十二节刺”之“齐刺”和“傍针刺”都是在阳性反应的同一病位增加针数的强化针刺法。“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傍针刺法多用于压痛明显,且固定不移、久病不愈的痹证,操作上先在病位直刺一针,再在近旁斜向加刺一针,针尖朝向病所;“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齐刺法用于治疗范围较为局限、病位较深的痹症,操作上正中先刺一针,并于两旁各刺一针,三针齐用。
傍针刺法和齐刺法共同特点是:
1、在选穴上侧重于点,均选用痛点阿是穴;
2、在适应症上均治疗痹证、痛痹;
3、在刺法上数针刺入,强化局部的通调作用。
经脉、经筋、神经、血管、筋膜链等常以线性分布走行,故与之相吻合的病损也常常表现出条带状的特点,存在节段性、线性压痛,“小排针”刺法借鉴《灵枢·官针》傍针刺及齐刺的特点并加以阐发,突破傍针刺法和齐刺法的针数限制,多针齐发、针向病所,傍针刺和齐刺重在于点,而“小排针”刺法侧重于线和面,正如《灵枢·经筋》所云“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故痛点病位单针不效时,可多针连发,因此,“小排针”刺法在痛位采用多针排刺,适用于所有经络(包括经筋)病变导致的肌肤筋经条带状、结节状病损和压痛,并可以留针候气、分层调理。
“小排针”刺法针前重视经络切诊,施针兼具“小针”和“排针”的特点。“小”,即选用毫针针具较小(多为0.25mm×25mm)、各针针距短小(约0.3-1寸)、进针深度短浅(常在0.3-1寸之间);“排”是指多针进针有序、排列有序、针刺间距固定有序,即根据经络循行、神经和肌肉走向,在病位软组织呈条带状按压痛处呈线形施针、整齐排列。“小排针”刺法针感辐射性强,扩大了病损局部经络表面和深层经气的立体疏通调节,具有较好的活血散瘀、舒筋活络、通络止痛、调理营卫作用。其操作规范如下:
1、选穴:通过切诊选定施针点位。结合病史病症,在体表相关经络、经筋、神经、筋膜、骨关节结合处切循扪按,寻找压痛点、扳机点、敏感点、阳性反应点等,或者线形或带状压痛、紧张痉挛的肌肉软组织、条索状结节等异常改变区域作为针刺选穴点位。
2、针具:一般选择0.25mm×25mm毫针,臀部或大腿肌肉丰厚处可选用0.25mm×30mm毫针。
3、针刺间距:根据条带或线形压痛区域长短,以适宜间距多针刺入,间距常在0.3-1寸,范围广泛时可适当放宽距离的限制,各进针点位于同一线上,针灸针平行整齐排列,针数一般为3-5枚或更多,手术疤痕水肿者可以在疤痕线两侧施排针,形成平行的双线,针尖斜向疤痕线。可以采用小飞针无痛进针法。
3、针刺深度:“小排针“刺法所调治的压痛区域多在皮肉薄的浅表部位,如肌肉筋膜附丽点、神经、肌腱走行处、或骨关节结合部(如骶髂关节)等部位,穴位较浅,进针深度常在0.3-1寸之间。
4、施针顺序:可以按顺序从一端向另一端按顺序施针,也可以先在按压最痛点进1针,然后两边交替进针,进针有序、排列有序,可同时直刺、斜刺或平刺,一般施针3-6枚,间距固定相等,进针点根据经络循行、或软组织条带状按压痛呈直线形或弧形整齐排列,针刺深度常在浅筋膜和筋膜层或之间。
5、“小排针”刺法常见病症及其取穴:
①颈上段痛,后枕痛,或伴失眠,常见枕小神经位于颈枕结合部的足少阳胆经风池、第三枕神经位于颈枕结合部的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压痛,均可以两穴为中心上下纵向排列施小排针;
②少阳经头痛,常在头部两颞侧足少阳胆经的颔厌、悬颅、悬厘连线;
③肩背部慢性肌筋膜炎,常在肩胛背神经、肩胛骨内侧缘上段、肩胛骨外侧缘中1/3段等见压痛,可用小排针直刺;
④坐骨神经痛,常在腓肠肌外下方足太阳膀胱经的飞扬、跗阳,坐骨神经在小腿下段外侧足少阳胆经之光明、阳辅、绝骨纵向排针;
⑤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骶髂关节疼痛,可在双侧骶髂关节结合部上端呈“八”直刺或斜刺排列小排针;
⑥肋间神经痛,可在两肋之间斜刺或平刺排列小排针;
⑦带状疱疹或伴神经痛,可沿疱疹或丘疹带状分布直刺、斜刺或平刺排列小排针;
⑧手术疤痕,可沿疤痕线两侧直刺或斜刺排列两条线性小排针。
⑨盆腔炎、痛经、不孕、尿失禁、前列腺炎,常在股三角外侧缘阴廉、足五里上下之间存在压痛节段,可小排针直刺。
岭南沿海地区居民骨骼小巧、体质偏瘦,地理气候湿性偏盛,感受湿邪、劳损后常常缠绵难愈、压痛固定,单针难以奏效,小排针根据经络、经筋、神经、肌肉、骨骼和筋膜链等循行分布特点,以压痛点、线、面区域为切入,对于病位顽固、病性复杂、预后缠绵难愈的病症,考虑“重症用重型”,从体表处数针连发刺入成排,突破傍针刺法和齐刺法的局限性。
“小排针”刺法进针有序、间隔固定、排列整齐,对病变反应处张力的立体调节、精微细腻,“小排针”刺法还可以结合其他辨证等取穴方法,留针时在局部配合电针、艾灸等温经活血止痛疗法,强化局部疏通经络作用,以更快达到气至病所的理想效果。“小排针”刺法来源于艾宙老师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积累,非常适合岭南地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