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毒性皮肤病中医诊治
发布时间:2020-12-02
1 单纯疱疹
中医称单纯疱疹为“热疮”或“热气疮”,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所引起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以发生在面部皮肤黏膜交界处局限性群集小水疱为常见临床特征。由于本病大多与热邪有关,故称之为热疮。宋《圣济总录》认为“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谓之热疮。”
1.1 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单纯疱疹主要是由风热和湿热毒邪所致.反复发作者多为气阴不足,虚热内扰。
1.1.1 外感风热风热为阳邪,常侵犯人的头面部。当起居不慎.从外感受风热之邪时可引起发热、头痛、面部El周出现灼热水疱。
1.1.2 肠胃积热饮食不节,过吃煎炸辛热厚味之品,肠胃湿热积滞.上蒸于唇周面颊而引起群集水疱。
1.1.3 肝经郁热女性冲任经脉不调,血海肝经郁热,上熏面部唇周亦可引起水疱不适。
1.1.4 气阴不足风热之邪和湿热毒邪均为阳邪,易耗气伤阴。所以单纯疱疹反复发作者多表现为气阴不足,虚热内扰。
1.2 临床表现本病可分原发型单纯疱疹和复发型单纯疱疹两型。
1.2.1 原发型单纯疱疹只有约10%的人初次感染HSV后出现原发感染的临床症状,病人有倦怠、发热等全身症状,皮肤、黏膜发生单处或多处水疱,不同器官或部位的感染表现如下。
1.2.1.1 疱疹性龈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5岁儿童多见,其特征是在口唇、颊黏膜、舌、上颚、咽部等处发生小水疱,水疱破溃可形成白色斑块,继而转变为溃疡,表面有淡黄色伪膜,剧痛,齿龈潮红肿胀,易出血。在唇红和口周也可出现小水疱.局部炎症显著。局域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患者有流涎、呼吸时口臭,可伴高热、倦怠、食欲不振全身症状,因口腔疼痛可影响进食。除非伴发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性疾病,病人常可完全恢复,约经3~5 d热退,疱疹溃疡逐渐愈合,整个病程约2周。
1.2.1.2 疱疹性湿疹属于Kaposi水痘样疹的一种.见于有异位性皮炎或其他皮肤病基础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患者,多见于5岁以下患湿疹的婴幼儿,偶尔发生于患脂溢性皮炎、脓疱疮、落叶性天疱疮、鱼鳞病样红皮病、毛囊角化病或其他炎症性皮肤病的成人。接触单纯疱疹病毒后,平均潜伏期10d,突然发生皮疹,为密集成群发亮的扁平水疱。绿豆大至黄豆大,以后很快转变为脓疱,中央有脐窝,疱周有红晕。皮疹1~2周后破溃、干燥、结痂,痂皮脱落后留下浅表瘢痕和色素沉着。伴有高热、恶心、呕吐、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附近淋巴结肿大压痛
1.2.1.3 播散性单纯疱疹多见于婴幼儿,也可发生于营养不良、淋巴肉瘤以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患者。先有严重的疱疹性龈口炎、或外阴阴道炎,伴高热,甚至惊厥,继而全身发生广泛性水疱.水疱顶部可有脐窝状凹陷。患者还可发生病毒血症,引起疱疹性肝炎、脑炎、胃肠炎以及肾上腺功能障碍等内脏损害,死亡率高。
1.2.2 复发型单纯疱疹发热、着凉、日晒、风吹、外伤、情绪激动、消化不良、月经、妊娠和焦虑等是疱疹复发的诱因,常在同一部位多次复发。复发的疱疹症状一般较原发的轻,常无全身症状。复发性疱疹在儿童期极少,多见于成人,特别是青壮年多见。各部位的感染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1.2.2.1 颜面疱疹此型最为常见,好发于口角、唇缘、鼻孔周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也可发生于颜面其他部位。皮疹初起局部有灼痒紧张感.随即出现红斑,在红斑上迅速发生针头大小集簇性水疱群,一般为1—2群,各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各水疱之间互不融合,但可重叠,疱基底微红,疱内容透明,后来变混浊,疱壁较薄易破,擦破后糜烂、渗液、结痂,可继发化脓感染。发作期间剃须可致感染扩散,在刮剃区发生毛囊炎,并有少量水疱,称疱疹性须疮(Herpeticsycosis)。颜面疱疹病程约1~2周,愈后局部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疱疹性须疮一般持续2 3周。
1.2.2.2 生殖器疱疹多由性交感染,好发于性活跃的年龄,常发生于男性阴茎、龟头及女性外阴、阴道或子宫颈,也可发生于尿道或肛门周围。皮损开始多为小而瘙痒的红色丘疹,迅速变为小疱,呈集簇性,针头大小,炎症较轻,疱液清亮,极易破溃,形成点状或片状糜烂,疼痛明显。可并发感染而形成浅溃疡。此病容易复发。
1.2.2.3 复发性疱疹性角膜结膜炎角膜损害可表现为较浅的树枝状溃疡或较深的圆板状角膜炎,除角膜外,晶体、视网膜、脉络膜等亦可受损。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前房积脓等,终致失明。结膜炎常合并眼睑疱疹,球结膜和睑结膜充血和浮肿,有时有小水疱形成。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
1.3 类证鉴别
1.3.1 面部带状疱疹皮疹多数沿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的分_支分布,水疱较大群数较多,基底炎症著明,呈带状排列。水疱紧张发亮,疱壁较厚,不易破裂,伴显著神经痛。
1.3.2 须疮需与疱疹性须疮鉴别,表现为毛囊性红丘疹和脓疱,而非小水疱,皮疹2-3周结痂而愈,但不断有新疹出现,呈慢性过程。
1.3.3 脓疱疮发生于面部的脓疱疮应与颜面单纯疱疹鉴别。好发于儿童,多见于夏秋季节,为细菌感染,发生散在分布的较大脓疱,结蜜黄色痂,很快向周围扩大,脓液的传染性很强,可引起接触传染和自身接种感染。
1.3.4 固定性药疹常见于VI唇及外阴部,有用药史.皮损为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紫红斑,其上可出现大疱,每次复发常固定于同一部位。
1.4 辨证施治 ,
根据单纯疱疹的病因病机,本病中医治疗总的法则是:疏风清热,利湿解毒。反复发作、气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清热,扶正祛邪。
1.4.1 内治法
1.4.1.1 风热湿毒
主证:口周或鼻孔周围成群小水疱,基底潮红,灼热或微痒不适,伴发热、头痛、咽痛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 g,桑叶12g,菊花15 g,连翘12 g,牛蒡子12 g,板蓝根15 g,土茯苓20 g,生地15 g,茵陈蒿20 g,麦冬15 g,竹叶10 g甘草3 g。
方解:金银花、桑叶、菊花、连翘祛风清热解毒;牛蒡子、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土茯苓、茵陈蒿、生地、麦冬利湿清热解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
1.4.1.2 肠胃积热
主证:水疱发生在口周或唇黏膜部位,伴口臭、胃纳差,脘腹胀闷不适,大便干结或稀烂不畅,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通腑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通腑利湿汤。
土茯苓15 g,茵陈蒿25 g,枳实15 g,大黄10 g(后下),生地15 g,紫草15 g,鱼腥草20 g,板蓝根20 g,连翘12 g,甘草3 g。
方解:土茯苓、茵陈蒿利湿解毒:枳实、大黄通腑泻热消积。以取上病下治之功;生地、紫草凉血解毒并助枳实、大黄通便清热:鱼腥草、板蓝根、连翘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加减:大便稀烂不畅者去大黄、生地,加火炭母l5 g、金银花15 g以助土茯苓、茵陈蒿清利肠胃湿热。
1.4.1.3 肝经郁热
主证:口周水疱每在月经前或月经后出现,伴有月经不调,心烦易怒,口干胁痛,月经量多而鲜红,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疏肝清热,调理冲任。
方药:丹栀消遥散加减。
柴胡12 g,郁金12 g,茯苓15 g,泽泻15 g,牡丹皮10 g,山栀子12 g,香附15 g,生地15 g,赤芍10 g,白术10 g,薏苡仁20 g.甘草3 g。
方解:柴胡、郁金、山栀子、香附疏肝清热调冲任;茯苓、泽泻、白术、薏苡仁健脾利湿:生地、赤芍凉血清热:甘草调和诸药。
1.4.1.4 气阴不足
主证:口周水疱反复发作,口干体倦,心烦少寐,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生脉饮加味。
太子参2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山药15 g,薏苡仁20 g,茯苓15 g,丹参12 g,石斛12 g,知母l2 g,甘草6 g。方解:太子参、麦冬、五味子为生脉饮原方,有益气养阴之功;山药、薏苡仁、茯苓健脾益气利湿;丹参、石斛、知母、甘草清热养阴。
1.4.2 外治法水疱未溃破可用 黄洗剂外搽,2-3次/d。水疱合并化脓性感染可在 黄洗剂中加入氯霉素片2g混合外搽。水疱已溃破糜烂宜用黄连油或青黛油外搽。
1.4.3 中成药药店出售的抗病毒口服液、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片可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