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盼竹-读金世元《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医下法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3-07-14
下法理论源自《黃帝内经》,如“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去宛陈莝”(《素问•汤液醪醴论》),“留者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等都为下法的运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下法一般是指通污大便,以排除肠内积滞的一种方法。具有泄热、通便、驱邪的作用。常用于大便秘结、实热积滞、痰饮、瘀血或水肿等。下法一般有四种:寒下:运用苦寒污下、通便降火作用为主的药物,治疗肠有燥屎,大便不通,属里热实证者;温下 运用温通泻下、散寒消积作用为主的药物,治疗脏腑间的寒冷积滞,属里寒实证者;峻下 运用具有猛烈泻下逐水作用的药物,治疗水肿实证,胸腹积水,二便不通;润下(缓下) 运用缓和污泻下的润肠药,治疗便秘,适用于年老、 久病津亏以及妇女产后血虚便秘的病人。
下法易伤正气,应得效即止。对于表证未解,或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均当禁用。对于年老、体弱、妇女产后大便困难者,宜用润下法,不可用猛烈药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