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医案二(气阴两虚证)
发布时间:2022-07-14
程某,女,43岁,2013年12月9日初诊。患者患糖尿病5年,一直服药但未坚持监测血糖。症见面色苍白,汗多夜甚、醒后好转,平素易感冒,纳差,口苦,腹胀,近来大便5日1行,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现服“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今查:空腹血糖(FPG) :13.1mmo/L,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7.1%。
诊断:消渴;汗证。
证型: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行气通腑。
方药:生脉饮合小承气汤加减。
组成:太子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5g,黄芪30g,炒白术10g,防风10g,酒大黄5g,枳实15g,厚朴15g,漏芦15g,当归10g,麦芽20g,鸡内金15g,薏苡仁20g,白豆蔻10g。6剂。
煎服法:水煎服,一次150mL,一日3次。
二诊:患者服药6日,盗汗有所减少,大便已解2次,腹胀减,仍纳食不佳,近期未感冒,舌脉同前。嘱续服前方,大便通畅时减酒大黄。
三诊:服药10剂,盗汗已不明显,便通,纳可,面色也有好转。
按:此病案乃消渴合并汗证,证属气阴两虚。患者已有5年糖尿病病史,长期血糖控制欠佳,对周围神经已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根据中医学理论,壮火食气,卫表之气的固涩之功受到热邪的影响,不能敛藏津液,加之火热迫津外溢,故形成了汗证。随着津液的丢失,正气更加不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患者入夜之后,卫表之气固涩之力下降,肌表不密,加之虚热内生迫津外泄,故有盗汗之症。方中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玉屏风散补益肺气;酒大黄、枳实、厚朴、漏芦泻下通腑;加当归配黄芪为当归补血汤之意,补益气血兼以润肠;加麦芽、鸡内金、薏苡仁、白豆蔻健脾助运。全方补气为主,兼养阴生津,气旺则腠理开阖有度,虽未用敛汗之品,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止汗效果。此外,张发荣教授在糖尿病治疗的过程中,重视通腑泄浊,其义有三:①通腑以泻热:消渴病患者一般都伴有火热之象,而胃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若积滞不通,郁而生热,会加剧体内的热毒之气;②通腑以降浊:肠道中多有人体所不需之废物浊毒,若长期积存,浊毒盘踞,则为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温床,故需通腑;③通腑以升清:浊不去则清不升,阳明长期为食积、痰浊所据,定会对腐熟、运化之功造成影响,加之阳明气滞,影响脾气的升清降浊,长此以往,必对正气的恢复造成危害。故通腑泄浊不只是缓解患者当下存在的问题,更是以此来调理全身邪正关系与气血状态,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