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网链接设为首页

您所在位置:首页 > 经典医案

经典医案
不明原因发热
发布时间:2018-06-14

周某, 男性,40 岁, 主诉 “间歇性发热 4 年”,于2011 2 27 来诊。 患者近 4 年来反复出现间歇发热, 约 30 d 发作 1 次, 每次持续 45 d, 最高体温达40.2 ℃,发热前曾有伴恶寒,无鼻塞流涕、咳嗽咯痰,仅时有头痛,发热时无明显的时间区间,缓解和加重的因素也不明显。 初未在意,其后症状渐加重,曾先后在多家医院住院检查肝肾功能、免疫蛋白、ENA 系统、CRP、甲状腺系统、PET-CT 等,均未发现异常。 外院检查骶骼关节 CT 示:双侧骶髂关节面稍欠光整。 颈部淋巴活检排除了结核。 患者服用了多种西药,包括抗生素、激素类以及其他药物(具体不详),发热无明显缓解,2010年下半年起发热时出现双下肢皮疹, 色淡红, 不痛不痒,持续 1 d 后消退(未特殊处理)。 患者发热反复,甚为所苦, 特来求朱老诊视,来诊前最近1次发热是2011 2 3 日。

刻见:神疲,精神一般,体形稍胖,暂未见发热,诉髋关节发酸,时有踝关节、膝关节酸软微痛;口稍干饮水不多,无口苦咽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苔薄腻,脉弦细。 查体未见皮疹、关节红肿、环形红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结块肿大等阳性体征。否认既往乙肝等特殊病史, 及其他不良接触史及感染疫毒病史。

结合患者发热初起伴有恶寒、头痛等表证,推测病初有外感为诱因,由于治不及时或失治误治病邪入里,久之伤气耗血、瘀滞内阻,而成虚实夹杂、缠绵难愈之候,久病已损及气、血,兼及阴、阳。 治宜调气血、化瘀滞,俾气血调畅,气行则血行,则郁去热清。 但病程既久,邪已入里,固着缠绵于筋骨脏腑,故治难速效,宜缓图效机。

首诊辨证处方如下:穿山龙 50 g,赤芍、白芍各15 g,全当归 10 g,生地黄、熟地黄各 15 g,青风藤 30 g,蜂房 10 g,土鳖虫 10 g,土茯苓 30 g,猫爪草 30 g,葎草30 g,白薇 15 g,甘草 6 g14 剂煎服,配以益肾蠲痹丸以扶正通络。

二诊(2011 3 21 日):诉服药后未再发热,距末次发热至今已 40 d 未再发热。 现有少许恶心,仍觉膝、踝关节酸软,乏力、易疲劳,夜眠口水多,口干,纳欠佳,二便尚调,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细。药既奏效,守法继进。 患者脚膝酸软无力、少许恶心,苔腻微黄,提示患者肝肾不足、湿热缠绵,故原处方中加宣木瓜、生姜以祛湿活络、止呕和胃;加用怀牛膝以强腰膝、补肝肾,益智仁补脾肾以摄涕唾。续煎服 20 剂,继续配益肾蠲痹丸内服。

三诊(2011 4 18 日):患者诉服药后症状缓解, 乏力症状有所改善,2 d 前曾有似发热的症状,但测体温无改变,亦无明显感觉不适,未作特殊处理, 发热 2 d 即瘥。 目前症状以双腿微酸乏力为主,伴口干,舌淡红,苔薄微剥,脉细。 患者经治发热情况已明显改善,诸证已缓,前法继进,局部微调:患者筋骨酸软无力究其本为久病肝肾亏虚、挟湿浊内郁,患者口干、苔微剥、脉细等症状,也反映机体阴津气血不足,故治疗仍滋阴养血,兼清补肝肾。白薇性微寒而偏于清虚热,于补肝肾之力度稍欠,故改用鹿含草、千年健以清虚热、壮筋骨。 续服 20 剂,余药同前。

四诊(2011516日):患者症状进一步改善,诉曾于52日发热,体温 39.1 ℃,4 d 后热退,第5日恢复正常,发热期间无头痛等不适。 刻下易疲、乏力症状较前改善,关节微酸,口干,舌红质略紫中有裂纹,脉弦细。 朱老指出,患者自距此前 2 3 日发热已有 3 个月, 虽间断有 2次发热,但症状已明显改善,表现在 2 个方面:一为发热的峰值下降,由最高体温 40.2 ℃,降至 39.1 ℃;二是无热区间拉长,由 30 d 发作 1 次,至今已有近 3 个月。这反映了从调气血、化郁行滞,兼顾补肝肾思路正确,效不更方。上方加柴胡 10 g, 川石斛 20 g 以清热、滋阴,余药不变,丸药配知柏地黄丸以滋清肝肾。 随访患者暂无不适反应,未见发热再作。

返回列表
下一篇:高血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