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针灸方案治疗抽动障碍案
发布时间:2022-06-30
患儿,男,10 岁,于 2020 年 5 月 12 日就诊。主诉: 身体不自主抽动反复发作 3 年。现病史:2017 年 4 月 因学业压力过大出现不自主点头、眨眼等症状,伴易 激惹。外院完善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检查,未 见明显异常,诊断为“抽动障碍”,以运动疗法为主, 未予药物治疗。2017 年至 2020 年间症状加重,表现 为发作频率增加、动作幅度逐渐增大,由点头、眨眼 逐渐加重至身体抽动、挥动双手,伴有吸鼻等发声性 抽动。刻下症:身体抽动,挥动双手,可自行控制, 1 d 内发作数次,压力较小时发作频次减少,入睡后 无明显症状,被父母制止时情绪激动,症状明显加重; 纳眠可,二便调,舌淡尖红,脉浮数。西医诊断:抽 动障碍;中医诊断:痉证,证属肝阳化风。治则:平肝 息风。①针刺:穴取百会、印堂、太冲、后溪、申脉、 长强。操作:患儿先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采用 0.25 mm×25 mm 一次性针灸针,百会向后、印堂向下, 均与皮肤呈 30°角斜刺,针刺 7~12 mm,行平补平泻 手法,以得气为度;太冲、后溪、申脉常规针刺,留针 20~30 min。针刺长强时患儿取俯卧位,速刺不留针, 与皮肤呈 30°角向上针刺 7~12 mm,施以较强的捻转 手法,捻转角度约 180°,频率约 90 次/min。②精灸: 穴取腰奇(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 2 寸,骶角之间凹陷 中)、风府、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涌泉。取少量 万花油涂抹于穴位处,取精细艾绒制成底面直径 2 mm、 高 3 mm 的圆锥体艾炷,放置于穴位上用线香点燃, 待艾炷燃剩约 1/4 时迅速移除,此为 1 壮,每穴灸 2 壮。③刺络拔罐: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取 7 号注 射针头快速点刺厥阴俞、肝俞穴,用闪火法在出血部 位拔罐,30 s 后起罐并用无菌棉签擦拭皮肤,按压止 血。④皮内针:局部常规消毒后,取一次性无菌揿针 贴于心俞、胆俞穴上,留针 2~3 d。以上治疗每周 1 次, 共治疗 15 次。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第 4、8、12、 15 次后评定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 2020 年 5 月 12 日(治疗前)YGTSS 评分为 23 分,以 运动性抽动为主,伴有轻微的发声性抽动;2020 年 6 月 2 日第 4 次治疗后,运动性及发声性抽动频率稍有 减轻,YGTSS 评分降至 17 分,针刺加承浆、水沟,去 后溪;2020 年 6 月 30 日第 8 次治疗后,运动性抽动频 率及复杂程度明显改善,未见发声性抽动,YGTSS 评分 8 分,刺络拔罐加至阳;2020 年 7 月 28 日第 12 次治 疗后及 2020 年 8 月 18 日第 15 次治疗后,YGTSS 评分 均为 5 分,家长诉患儿基本无发声抽动,情绪激动下偶 见运动抽动。根据 YGTSS 疗效评定标准,减分率大于 60%为显效,此患儿治疗 15 次后减分率为 78.3%,临床 症状得到明显控制。随访 1 个月,未见加重。
按语:抽动障碍属于中医学“痉证”“慢惊风”等 范畴。本病因肝、脾、肾三脏失调,以肝最为明显,风、 火、痰、湿代谢失常,聚积体内而发病,治应重在调肝、 安神。针刺百会、印堂可调神导气;太冲是疏肝调肝、 镇惊止痉要穴;后溪通督脉,可醒脑安神;申脉通阳跷 脉,可交通一身阴阳之气以调节肢体运动;长强为督脉 脉气所发,上入于脑,因小儿脏娇,速刺急泻其气以通 督调神、安神定志;水沟、承浆可连接任督二经之气, 调整阴阳。精灸取经外奇穴腰奇以安神志;风府可通关 利窍;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引气归元穴组,补 后天以养先天;涌泉滋水涵木,开窍降逆。精灸后辅以 刺络拔罐,泻有余之阳气。厥阴俞为心包的背俞穴,心 包有代心受邪之功,于厥阴俞、肝俞刺络拔罐可疏通心 阳、调肝疏肝。至阳有阳气至极之意,刺络拔罐可直泻 过盛之阳邪。埋针心、胆二俞,心主神明,胆主决断, 二者沟通于经络,协调统一于神智。
本病案首诊时选用刺激性较弱的穴位,避免患儿 情绪激动,待患儿逐渐接受针刺疗法后,改用承浆、 水沟等刺激性较强的穴位。研究[1]表明,精灸 2 壮疗 效优于 1 壮,故临床多采用 2 壮。考虑到儿童治疗 配合度低、病情复杂、病程长,选用皮内针在减少针 刺频率的同时又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卢璐. 精灸治疗颈椎病颈痛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D]. 广州: 广 州中医药大学, 2017.
作者:黄申怡,姚伟东,黄熙畅,符文彬